诗里寻风

  • 来源:艺术启蒙
  • 关键字:修竹,谜底,风
  • 发布时间:2024-05-10 16:05

  文/闫好丽 绘/李 鹏

  唐朝诗人李峤(qiáo)有一首谜语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聪明的你想必已经猜出,谜底是风。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它能吹尽晚秋的树叶,催开二月的花朵;掀起江河巨浪,刮斜万竿修竹。

  《庄子·齐物论》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我们看不见风,却能感知到风的力量。风起时,总能让诗人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春风旖旎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正是“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时节,春天的风是愉快轻扬的。孟郊《登科后》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科场得意遇上满面春风,岂不乐哉!

  陶渊明《时运》云:“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和煦的春日清晨,诗人脱下厚厚的冬衣,换上轻便的春服到东郊踏青;山中雾气渐渐散去,天上只有薄薄的云气,一阵南风吹来,新苗起伏如鸟翼,好一幅绝妙的春日踏青图!

  宋玉《风赋》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风不分贵贱,无所不在,春天来临时,春风吹过每一片原野,每一户人家。李白感叹道,“春风卷入碧云去,千门万户皆春声”,春天的风,始终生机勃勃。

  夏风清凉

  刘克庄说,“天上人间,好时节、无过初夏”,四月维夏,酷暑尚未来临,一切都是最好的。“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初夏的风吹过麦浪,枣花开得最晚,尚未落尽,梧桐的叶子青绿圆美。

  夏日炎炎,风更让人期待。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写盛夏之风,“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黄昏时分诗人在水亭散发乘凉,风中送来阵阵荷花清淡幽微的香气,竹露滴在水面上响声清脆,十分惬意。

  秋风无情

  梁朝王台卿《咏风》云“浸淫不可识,去来非有情”,风是无情风,人却是有情人。秋日之气肃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也染上萧瑟之意。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天气一天天变冷,秋风凋零万物,人的情绪也随之低沉。白居易说:“一叶落梧桐,年光半又空。秋多上阶日,凉足入怀风。病瘦形如鹤,愁焦鬓似蓬。”又到一年秋天,一年光景过半,病体消瘦如鹤,鬓边白发如飞蓬,秋日对暮年,诗人的心境也变得凄凉。

  北风猎猎

  《诗经·四月》云:“冬日烈烈,飘风发(bō)发;民莫不榖,我独何害。”飘风,是指迅疾的风。寒风凛冽刺骨,世间为何只有我遭受兵役之苦?诗歌中流露了悲伤的生命意识,北风、悲风、寒风、飘风正与诗人灰暗的心境契合,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意象。

  《古诗十九首》尽是这样的句子,“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墓白杨间的萧萧北风、凌厉的凉风、惨厉的北风为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出身贵族的曹植,诗中也多有“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这样的句子。建安风骨慷慨悲凉的风格,北风是重要的媒介。

  闺阁之风

  女性诗人的感受往往更加细腻,女性文人笔下的风也有不同于男性作家的色彩。蔡琰《悲愤诗》之“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边地蛮荒,胡风不分春夏刮起,吹衣入耳的风,有故乡的气息,也映射了诗人尴尬的人生处境。

  李清照闺阁时作词云,“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带着贵族少女的娇憨烂漫;及至后来金兵入侵,北宋覆灭,宋室南渡,流落杭州,晚境凄凉,易安眼中的风便成了“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如今憔悴,风鬟霜鬓”。风从不曾改变,变的是诗人的心境。

  边塞之风

  唐朝文人科举仕途不顺时,喜欢到边塞幕府漫游,寻求从军出塞立功封侯的机会。西北辽阔的大地不仅开阔了诗人的胸怀,也为边塞诗染上了粗犷雄壮、昂扬奋发的颜色。岑参作为盛唐时著名的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之风最为生动。

  轮台在今天的新疆,剑河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沙口石头冰冷将马蹄冻得脱落。从走马川到雪海边,狂风怒号卷起尘沙,天地为之昏暗,“轮台九月风夜吼”三句,大如斗的碎石被疾风裹挟,随风满地乱走,真是令人惊恐的风暴。

  风暴中的人感受如何呢?“风头如刀面如割。”王昌龄也表达过类似的感受,“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天寒地冻,风如刀割,大概只有真切体验过,才能写出如此刻骨的切肤之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