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控制策略
  • 发布时间:2024-05-23 17:56

  徐慧娜

  (绍兴市上虞区质量安全事务所,浙江绍兴 312300)

  摘 要: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微生物污染风险,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对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护人们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以食品加工各环节的微生物污染源为切入点,分析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提出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策略,以期为食品企业实施科学管理、政府完善监管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切实提升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安全水平。

  关键词:食品加工;加工过程;微生物污染;控制策略

  食品加工是指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改善食品品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等目的,对原料食品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加工处理的过程。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人员、设备、环境等均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源,导致食品变质腐败、营养流失或者致病菌残留。一旦被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被人食用,将给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在食品加工环节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1.1 原料污染源

  原料是食品加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源头。畜禽肉类、蔬菜水果等初级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极易受到土壤、空气、水源的微生物污染;粮食加工品在收获、运输、储存过程中,如操作不当也会沾染细菌、霉菌等微生物;部分添加剂和复合调味料在制造时如卫生条件差,同样存在污染隐患[1]。此外,运输过程中温度、湿度控制不当,食品原料亦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

  1.2 人员交叉污染源

  人员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导致微生物交叉污染的因素。从业人员身体的口鼻分泌物、皮肤上的微生物等,一旦未经有效消毒就接触食品,就会将病原体转移至食品中。此外,工人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等,也会增加交叉污染的风险。

  1.3 设备器具污染

  设备和器具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硬件条件,但如果清洁消毒不到位,极易造成微生物污染。①设备内部存在死角、缝隙等区域,在日常清洁时难以彻底去除残留的食品残渣,为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创造了有利条件。②加工过程中设备器具表面会接触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如未能及时有效清洁消毒,就可能导致病菌在不同食品之间传播。此外,维修保养不当、使用不当等也会给设备带来污染隐患。

  1.4 包装污染

  包装材料和包装过程同样是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潜在风险源。一些包装材料本身如卫生条件不达标,就可能带有微生物污染;包装过程中,如操作人员未按要求戴口罩手套、包装设备未及时清洁消毒等,也会将微生物转移至包装材料或直接污染食品。此外,包装后的贮存环境如温湿度控制不当,亦可能导致微生物在包装内部滋生;包装缺陷如密封不严也给微生物的侵入制造了条件。

  2 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

  2.1 食品变质腐败

  微生物是导致食品变质腐败的主要因素。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代谢,会分泌各种酶类,水解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使食品发生理化变化。例如,肉类食品在微生物作用下会出现腥臭味、黏糊状、变色等;果蔬会快速老化、软烂变质;乳制品会发酸、凝固等[2]。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产生脂肪酶,加速食品的氧化过程。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有机酸、醇类、酮类等代谢产物,进一步加剧食品的变质腐败。

  2.2 食源性疾病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病毒性肝炎病毒等。沙门氏菌污染主要来自动物源性食品,会引发腹泻、发热等食物中毒症状;产气荚膜梭菌则能产生热稳定的肠毒素,导致呕吐、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释放的肠毒素会损害肠黏膜,引发腹痛、血便等症状;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贝类海产品、蔬菜等传播,会使人患上乙型或戊型肝炎。

  2.3 营养价值降低

  微生物污染还会使食品的营养价值大幅降低,主要是因为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消耗或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微生物会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主要营养素,用于满足自身的生长需求,导致这些营养素流失。微生物代谢会产生有机酸,降低食品的pH值,加速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等的降解反应。微生物代谢还会释放一些酶类,如脂肪酶、蛋白酶等,直接催化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的分解。此外,微生物的存在还会加速食品中抗氧化物质的消耗,促进脂肪的氧化,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的稳定性。

  3 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策略

  3.1 预防控制措施

  3.1.1 加强原料管控

  加强对原料的管控是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重中之重。①对原料供应商的资质和生产环境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原料来源合法合规、卫生状况良好。②对入厂原料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包括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发现任何异常情况都要及时处置,把关不放行。③对于易受污染的畜禽类、水产品和蔬果等初级农产品原料,要采取有效的清洗消毒方式。根据不同原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种类和浓度,并严格控制消毒时间和温度,杀灭表面附着的病原微生物[3]。④对于粮食类原料,要先进行除杂、风选等物理预处理,然后采用热处理、辐照消毒等措施彻底杀菌。⑤对于调味品和添加剂,必须索要合格的卫生证明文件,确保来源可靠。

  3.1.2 完善加工环境卫生

  食品加工车间严格执行卫生标准是防控微生物污染的重要环节。车间布局要合理规划,生产区、仓储区、办公区要分区隔离,避免交叉污染。车间内部地面、墙壁、顶棚应采用防渗漏、防潮、易清洁的材料,保持整洁光亮。通风系统必须定期清洁消毒,确保无尘且空气流通。清洁区与污染区设置格栅、踏浆池等隔离措施,人员和物料传递时要严格消毒。加工车间应配备足够的清洗消毒设备,包括高压喷雾装置、紫外线消毒设施等。清洁剂与消毒剂选用高效安全品种,按程序定期对整个生产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加工车间内务必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把控好每个环节,形成闭环管控,为食品加工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3.1.3 加强人员管理

  从业人员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极易导致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必须从制度和教育层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卫生管理。管理层应制定详细的卫生操作规程,对员工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卫生要求、预防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食品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其卫生意识和技能水平。对于新入职员工,要进行严格的健康体检,确保身体状况良好。上岗后,新入职员工的工作服和个人卫生用品由企业统一配备,规范使用。在食品加工区,从业人员应该保持手部和工具的清洁卫生,并根据操作内容及时更换一次性手套和消毒。加工过程中,如果从业人员有感冒等症状,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就医。员工生活区的卫生同样不容忽视。宿舍要保持整洁,远离有害生物。更衣室、盥洗室等配套设施要定期彻底清洁消毒。严格限制生活区与加工区的人员往来,杜绝交叉污染隐患。

  3.2 过程控制措施

  3.2.1 实施HACCP体系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体系是目前食品行业广泛采用的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管理体系。它以风险预防为原则,对整个食品供应链条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可能发生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污染危害,并针对每个危害设置关键控制点,制定严格的监控措施。在原料端,HACCP要求对供应商实施审核,对原料进行检验检疫;在加工环节,对人员操作行为、设备清洗消毒、环境卫生等提出量化标准并监控执行;在产品入库前,会安排终产品抽检;在产品出库后,还需追踪销售状况,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快速回收。整个过程中,HACCP体系通过制度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将危害风险最小化。

  3.2.2 优化工艺流程

  企业应该从生产实际出发,对现有工艺流程进行全面审视和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卫生安全隐患,并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在原料预处理阶段,应科学选择消毒杀菌工艺,如高温灭菌、电离辐射等物理方法,或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化学消毒剂,最大限度去除原料中的微生物污染物。同时要控制好预处理操作的重要参数,确保达到彻底杀菌的效果。产品加工制造阶段,要根据不同产品特性,合理设计热加工、低温加工等工序,采取高温杀菌、低温延缓菌体生长等策略,达到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目的。在工序衔接及中间环节,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避免原物料与半成品交叉污染[4]。在包装入库储运环节,选择质量可靠的包装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快速封装,防止产品受二次污染。储存区域温湿度应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运输过程中还应保持恰当的温度,减少搬运环节。

  3.2.3 采用先进技术

  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是提高食品加工过程微生物控制水平的有力途径。非热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在常温下有效杀灭包装食品表面的微生物,替代高温灭菌,避免营养损失。超高压加工利用超高静水压力对微生物进行无热去活化处理,保留食品原有风味。脉冲电场技术通过释放短暂强脉冲电场破坏细菌细胞膜,实现杀菌而不影响食品营养价值。辐射消毒技术如γ射线、电子束等对微生物具有强大杀伤力,可用于低温条件下的无菌加工。此外,快速检测手段的应用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污染隐患。先进技术的运用必将极大提高食品加工的卫生安全水平,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

  3.3 监测控制措施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制订科学的监测计划,对原辅料、生产环境、在线产品及成品等进行例行和不定期抽检,并详细记录监测数据。监测项目包括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如总菌落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监测频次和范围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监测时应选择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手段如基因芯片、免疫印迹、生物传感器等具有检测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有利于尽早发现隐患。一旦检测出异常情况,企业要及时追查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方便追溯查询,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数据支持。除自身监测外,企业还应积极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查评审,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全方位的监测,对污染源实行精准管控,最大限度地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切实保障食品安全[5]。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危害严重,必须采取全面严格的控制措施。企业应该加强原料管控,规范作业环节,优化工艺流程,运用先进技术,并建立严格的预防、监测和追溯体系,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加大投入,持续改进,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提高食品加工的科技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只有全方位、常态化地切实执行各项管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微生物污染隐患,确保食品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崟珺.食品微生物污染源与传播途径分析及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工业,2023(21):82-85.

  [2]康汉彬.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食品工业,2022(19):80-83.

  [3]陶相锦,侯世允,王素香,等.食品加工中的污染及安全检验对策探讨[J].现代食品,2022,28(9):123-125.

  [4]苗旺,吴双麒,孔凡春.食品加工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分析及控制措施[J].肉类工业,2022(4):40-45.

  [5]陆永健.食品加工中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00-10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