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本是两种棋类游戏(下)
- 来源:奇妙博物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博弈,棋类,游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6-03 20:29
文/齐吉祥 图/钱璐敏 王会慧
“痴迷”下围棋的古人
从上期孔子和孟子下棋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围棋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有趣的是,不光孔子和孟子,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也都喜欢围棋,有的还是围棋高手呢,如大家熟悉的曹操、阮籍、唐玄宗、宋太祖、宋徽宗、王安石、文天祥、郑成功、纪晓岚等。
据说曹操能同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四大棋手抗衡,而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逃去四川避难时,逃亡的路上也要带着“围棋国手”王积薪同行。用“痴迷”二字形容他们对围棋的喜爱是不是也不太过分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幅传世的《郑成功像》轴,描绘的是这样的场景:郑成功非常从容地和好友下着围棋,传令兵下马准备报告军情。原来,郑成功下围棋时,将士们正在前线激战,传令兵就是来报告大捷喜讯的。可是,这画面上的郑成功多么镇定自若呀,想必早已胜券在握了。
这幅画体现了郑成功既是一个围棋高手,又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帅,还反映了人们喜欢围棋的原因:一方面,下围棋可以锻炼大脑,提高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黑白棋子的对决犹如两军在布阵交锋,棋局如战局,将帅们看到了围棋在军事方面的价值,就将棋盘上的演练运用到了实战之中。所以围棋可不单纯是一种游戏,它有可能让你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哟!
在空气中下一局围棋吧
古人还常常通过下围棋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
东汉末年有一个著名的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居然能记住别人的棋子都是怎么布局占位的。
有一次,王粲向正在下围棋的双方说:“你们把刚才的棋局弄乱,我可以将其恢复。”下棋的两人听了都不相信,要知道每盘围棋一般要动用一二百枚棋子,在棋盘上形成密密麻麻的一片,黑白棋子犬牙交错,同色的棋子有时相连,有时中断,而每盘棋落子的方位和顺序都不一样,王粲怎么可能记住呢?为了判断王粲是吹牛还是真有这种本事,他们让王粲将下好的棋看过以后用布盖上,再拿另一个棋盘,让王粲复局。不一会儿,王粲就将棋局摆放好了。当人们将两个棋盘进行对比时,发现一个棋子也没错,在场的人无不连连称奇。这说明王粲不仅有惊人的记忆力,同时也是一名围棋高手呢!
王粲的故事足够让你惊叹了吧?下面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有的人不用棋盘和棋子竟然也能下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前面提到的王积薪。755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背叛朝廷,发动了安史之乱,皇帝唐玄宗被迫放弃都城,开始逃亡。随行的围棋高手王积薪有一天借宿在了山中一户老婆婆的家里。夜深人静之时,王积薪突然听到老婆婆隔着墙同她的儿媳妇说:“夜晚这么安静,也没有别的事可做,咱们下会儿围棋好吗?”儿媳妇说可以。王积薪听了以后感到奇怪,心想:这室内没有点灯,婆媳二人也不住在一个房间,她们怎么下棋呢?于是他就将耳朵贴在门上仔细听。只听见婆婆说:“我在东五南九下一子。”儿媳妇回:“我在东五南十二下一子。”婆婆又说:“我在西八南十下一子。”儿媳妇又回:“我在西九南十下一子。”每下一子,她们都要思考一段时间,王积薪也把她们下的棋子位置一一记录下来。到了将近午夜1点时,她们一共下了36手。这时,儿媳妇忽然说:“您已经输了。”婆婆则表示输得心服口服。
这个听上去好像玄幻传说的故事表明,唐代人已经掌握了只凭记忆就能落子布局的“盲棋”技艺,可见当时的围棋高手水平有多么高超了。
享誉世界的围棋比赛
为了鼓励人们多下围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棋品”制度,也就是评价棋手棋艺水平的等级制度,从高到低分为“九品”。现代围棋棋手的等级分为“九段”,就来源于这九品。
南朝的齐武帝和梁武帝两个皇帝举行过大规模的全国性围棋比赛,有许多高手通过比赛获得了品位。其中还有棋艺高超的小孩子呢,比如有位叫陆琼的少年,只有8岁。
到了唐代,围棋还成了国际交往中一项重要的友好活动。最早同中国进行围棋比赛的是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和日本。非常有意义的是,他们同中国在围棋技艺上的比赛,竟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受到国际关注的重大赛事。20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举行时,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全是和赛事相关的报道,两国的民众对比赛的情况也都极为关注。也是在那儿以后,我国少年儿童学习围棋的热情陡然高涨。
下一盘棋,有时也是一场战争甚至是一次人生的模拟,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他们能从棋局中得到丰富的感悟。希望你不论是在下棋的博弈中,还是在人生的博弈中,都能充分运用智慧,走好每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