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探析

  潘 燕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小学,广州510000)

  摘 要:在我国,童谣这一悠久的传统瑰宝,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底蕴,对不同年代的人们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些脍炙人口的童谣不仅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将地方特色童谣与音乐教学相融合,以充分挖掘音乐教学的育人潜能。

  关键词:地方童谣;童谣新唱;小学音乐教学

  地方童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也是学生喜爱的娱乐方式。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小学音乐教学更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情感态度和审美意识。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童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所在

  地方童谣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活、劳动、历史、传说等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学习地方童谣,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培养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同时,地方童谣中的曲调、节奏、音色等元素,对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弘扬地方音乐文化

  地方童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反映了某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信息。然而,随着岁月的流转,懂得欣赏民谣的人日渐稀少。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将这些地方童谣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童谣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让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得以持续发扬光大,让地方童谣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二)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若巧妙地融入地方童谣教学,引领学生从解读童谣到学唱童谣,便能开拓音乐教学的新视野。将童谣教学与音乐课堂有机结合,弥补了单一教学模式的不足,让课堂焕发出自然与艺术的双重魅力,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感知空间。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方童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地方童谣,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民俗馆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童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童趣和新意的作品。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被演绎,他们会更加投入音乐学习中,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地方童谣与多媒体、网络等资源相结合。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童谣与图片、动画等多种元素相结合,为学生呈现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

  (三)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儿童成长的启蒙阶段——小学时期,正是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世界、欣赏美的能力的关键时刻。在这个时期,艺术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教师则肩负着引领学生去感知生活、体验自然之美的重任。地方童谣音乐,是与教材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在音乐创作中融入地方童谣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音韵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地方童谣的音乐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如五声音阶、民族调式等,使学生更加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童谣学唱演中提高对声音结构等方面的辨别能力。此外,地方童谣中的乐器演奏,如民间曲艺、地方戏曲等,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好奇心,从而提高音乐素养。

  (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

  地方童谣是每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地方童谣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地方童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地方童谣通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比如勤劳、诚实、友善、勇敢等。通过学习地方童谣,学生可以受到这些优秀价值观念的熏陶,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利用地方童谣,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首先,可以通过让学生听、唱、创编地方童谣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和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其次,可以让学生查找、探究、分析地方童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他们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最后,让学生合作创意展示、分享、交流地方童谣的学习成果,感受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强化文化认同。

  二、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现途径

  地方童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童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和创新。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挖掘地方童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入融合地方音乐资源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地方童谣的价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美的洗礼,提升审美体验和表达能力,塑造文化精神,从而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首先,应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方言吟咏歌词。当今社会,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日渐式微,许多学生无法说一口流利的方言。然而,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音乐情感。因此,教育者应当努力唤醒学生内心的音乐情感,引导他们用方言去体验音乐的独特魅力。具体可通过接龙、表演、游戏等多种歌唱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地方童谣的音乐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音乐想象空间。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搭建音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例如,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音乐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乐器,如沙锤、铃鼓等。然后用这些乐器演奏地方童谣,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音乐的乐趣,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自由的对话环境,教师应视学生为合作伙伴,共同探讨音乐问题。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引导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采用“现场创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即兴表演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倾听、沟通和协作。利用音乐这一情感艺术,促使师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共同成长。

  (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也需不断地变革。要想将地方童谣与音乐教学相结合,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例如,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可收集与本节课所教地方童谣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并利用信息技术视频剪切软件进行图片和音乐的整合,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精心准备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通过找歌词、节奏听辨等游戏,基本掌握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创设契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互动中领略音乐的魅力,唤醒他们的音乐潜能,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运用多元化的互动手段,积极与每位学生互动。例如,通过使用小乐器等工具,激发学生之间的交流欲望,在互动中体验欢快律动,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高效,拉近彼此的距离,学生的思想境界也得以提升。最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地方童谣进行创编,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体验音乐的魅力,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听、唱、动、创、演中逐步完成教学目标,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地方人文风情。

  (三)注重声势训练,促使学生乐学享学

  在小学音乐殿堂里,开展声势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要求教师巧妙地根据特定的节奏规律,运用丰富多样的肢体动作,发出各式声响,引领学生探索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师善于运用各种肢体动作,如拍打身体部位、敲击桌子、上下左右挥动手臂等,引导学生体验利用肢体动作发出声音的强弱变化,进而领略音乐的节奏之美。此外,教师还能将各种肢体动作相互融合,例如,拍手的声音清脆可作为重音,拍腿的声音轻柔则可作为弱音。若学生独自把握节奏有所困难,可以尝试团队合作,每个学生分摊一个节奏部分。教师还可借助敲击乐器提升节奏的精确性,点燃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

  在当今的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地方童谣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亟待教师的深入研究及创新开发。基于此,教师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巧妙地将地方童谣融入音乐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出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和学习地方童谣的机会。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助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让他们深刻领悟地方童谣的内涵,并从中汲取正能量,也能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