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小练笔教学的类型、价值及逻辑

  •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
  • 关键字:基本类型,教学价值,教学逻辑
  • 发布时间:2024-06-14 14:45

  俞天晔(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蔡庄小学)

  摘要: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加大了小练笔的力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为语言表达知识的运用、单元习作难点的分解、文本深层理解的向导和语文要素落地的支架而助力。重视小练笔,不仅是学生习作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需要,还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为此,教师应该把握小练笔训练的基本类型,厘清其核心价值,通过重视图式储备、突出读写一体、设计练笔节点构建小练笔教学的常规逻辑,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练笔;基本类型;教学价值;教学逻辑

  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标配”与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说“标配”,是因为自三年级开始到六年级,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 中几乎是在具有写作生成点和延伸点的文本后面就有小练笔。可见,编者对课后小练笔的重视程度,其已经把小练笔视为课程编排中的重要内容,视为不可或缺的“标配”。说“新常态”,是因为过去的小练笔活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当前对读写活动的重视和新高考对读写的要求,以及小练笔费时较少,容易落地生根,使小练笔成为课堂或教学中新的必然。区分小练笔教学的基本类型,充分认识到其教学价值和基本逻辑,不仅是学生习作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需要,还是落实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小练笔训练的基本类型

  把握小练笔的类型,便于教师精准发力,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更好地助力小练笔。梳理教材中的小练笔,大致包括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1. 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仿照范文或样本的基本格式、写法等进行练笔的形式。仿写中,“仿”的是“形”,而不是“内容、情感与思想”,即形式上与范文相似,但内容上必须创新,必须是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仿写有两种,一种是“点仿”,即进行局部、片段仿写,如可以仿照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仿照某种修辞手法或结构艺术等。例如,在教材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的小练笔中,既可以仿写修辞手法,又可以仿写句式结构。另一种是“全仿”,即全面模仿整篇文章。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的小练笔就属于此类。

  2. 改写

  所谓改写,即基于原文,但区别于原文,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使之适合于新的用途。可以是扩写,也可以是缩写。这里的“改”是灵活的,如体裁、结构、重点、顺序等都可以改一改,变一变,以此提高学生重构文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可以将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改编为剧本,将教材五年级下册范成大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成短文,还可以针对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进行缩写。强化改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提高表达能力。

  3. 延展

  语文活动不应该是受限的,文本主题总是在更广的层面上可以延伸,这也正是“大语文”的应有之义。学生选择、整理相关素材,多维度进行延展思考并下笔成文,其识真、求真能力能够进一步提高。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延展思考:一是借物写人;二是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意象——如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事物。这种延展性练笔,从语文“双线”功能来说,更倾斜于人文要素,化象为意、化意为言,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求真、向善、向美的价值观。

  4. 补白

  部分文本总是露一半,藏一半,“藏”的那一部分意蕴丰富,值得学生去补白。未说完的话、省略号等有伸展的余地,具有不确定性,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补白演绎小练笔的精彩。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课后的小练笔就适合于补白:巨人究竟有多大?孩子们在花园中究竟有多快乐?这就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尽心补白,把文本意犹未尽的地方补充出来,既丰富对原文的理解,又提高自己的练笔水平。

  二、明确小练笔教学的核心价值

  由读到写、由学到用、由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小练笔教学的核心价值比较丰富。明确小练笔教学的核心价值,对于教师而言,有助于从心理上重视小练笔教学;对于学校而言,有助于作文教学的内涵式改革。

  1. 语言表达知识的运用

  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包含语言表达的生动与具体、情感抒发的自然与真挚、思想观点的深刻与丰富等。这门艺术非一日之功可以掌握。经常进行高质量的小练笔,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学生无形中就掌握了语言表达的方法与规律及表达情感与思想的窍门。如何将词句运用的好方法迁移过来进行精准表达,如何用典型修辞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如何让篇章结构显得更加完整,如何让思想感情更加饱满真挚等,均需要在小练笔活动中得以落实。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文的写作手法值得学生借鉴:先总后分的写法让文章结构鲜明,写每种声音时很有层次,让文章内容脉络清晰。在课后小练笔中,可以模仿这两点进行方法的运用与能力的迁移训练。以“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为开头,学生仿照原文的写法,可以尽心而又有顺序地描述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厨房是一个音乐厅……”为开头,学生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小练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如此,学生完成语言表达知识的运用,实现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2. 单元习作难点的分解

  小练笔活动承担着分解单元习作难点的任务。某一单元习作目标与单篇课文后的小练笔目标趋于一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夯实好每一个小目标,最后的大目标才能有效落地。但是,这样的分散和化解、点状突破的训练策略,以往并不被教师重视。教材通过小练笔加重了对范例的模仿迁移,能够很好地化解单元习作难点。例如,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的训练要求为“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所谓“一个意思”,即围绕关键或中心。此关键语句应该发挥双向功能,是阅读理解的支架,也是习作练笔的关键。“围绕一个意思写”既针对“段”,又针对“篇”,由此实现由“一段”向“一篇”的过渡。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写”的小练笔活动,发挥了分解作用,在“段”与“篇”的过渡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无疑为整个单元的习作奠定了基础。《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后的小练笔重在单个句子的仿写,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的小练笔重在段落的仿写,同样要求抓住关键之处写好身边的美景。这样的安排有进阶,拾级而上,单元习作难点被分解,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高。

  3. 文本深层理解的向导

  我们需关注文本的表层意义,也需深入到文本的深处去不断涵泳,形成高阶思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应该浮在表面,而是有多种可能,有深入发现,有多元解读。细读文本,才会发现语文内涵的博大与丰富。引领学生沿径探源,披文入情,必将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多重意蕴。小练笔,无疑就是深层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的小练笔就是深层理解文本的典范。“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等类似的观点就是深层理解的结果,这些观点值得学生进一步通过小练笔去丰富其意蕴。就写法而言,如何用事例佐证观点?文后的阅读链接有何作用?这些都是深层理解文本的需要。引领学生通过小练笔解决以上问题,正是深度鉴赏文本的过程。

  4. 语文要素落地的支架

  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地也离不开小练笔活动。教师要注重小练笔与文本的理解与运用和对练笔内容的梳理,把练笔内容与语文要素联结起来,既落实语文要素,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例如,教材四年级下册《猫》课后的小练笔就应该与语文要素联系起来——“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要素应该成为小练笔的方向与重点。细致观察、突出特点,明贬实褒地表达,拟人法的运用,以上三点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动物的感情。引领学生依据以上三点进行仿写,如用“说……吧……可是……”的句式写话,就是明贬实褒地表达。如此,小练笔成为语文要素有效落地的支架,使学生有话善写,有话会写。

  三、构建小练笔教学的常规逻辑

  提高小练笔质量,关键要做好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与储备方面的常规工作。从常规逻辑出发,夯实每一个细节,做实每一个细微处,才能演绎小练笔的精彩。厘清小练笔教学的常规逻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练笔并创作优质作品,收到“小而不薄”的效果。

  1. 重视图式储备

  没有积累和储备,所谓的“厚积薄发”便是一句空话。学生储备丰富的心理图式,必将为精彩的表达奠定基础。一是建好认知语言记忆仓库。平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遇到好词佳句时随时记录并记忆,以便写作时为己所用。二是构建好心理图式记忆仓库,如角色图式指向人物形象的刻画、事件图式指向记事类题材的结构及要素、场景图式指向写景类体裁的写作规律。储备好这些图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动笔,提高小练笔质量。三是建好情绪记忆仓库。如果说第一个仓库属于知识层,第二个仓库属于心理层,那么第三个仓库就属于情绪层。例如,遇到久违的亲朋好友是何心情,遇到白雪皑皑的天气是何心情,遇到郊外放风筝、下河捉泥鳅等是何心情,类似的情绪记忆仓库越丰富,学生小练笔时就越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进行具象表达。在此基础上,还要建好技巧记忆仓库,如借物写人、借景抒情等。拥有了这样的基本技能技巧的记忆,学生写作时才能有法可循,实现语言的精彩与表达的真实。

  2. 突出读写一体

  从写作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读写不分家,阅读时的“输入”与写作时的“输出”是一脉相承的,其共通性、对应性和同步性不应该被忽视。“以读促写”和“以写激读”应该成为小练笔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视点,读与写共生共长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中的常态。那种离开“语言输入”而独立进行“语言输出”的做法不应该被过分提倡,尤其不宜在小学低年级提倡。唯有认识到读写迁移的重要性,才能为解决学用割裂问题而觅得良策。例如,教材五年级下册《手指》课后的小练笔就是基于原文而引发的:“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文本中对“手指”的描写那么精彩,那么传神,非常值得学生习得其写法,分析新旧情境的相似点,实现有意义的迁移。当学生也如《手指》那样“把五官当作人来写”时,兴致盎然并且轻松愉快;当学生也如《手指》那样从一个特殊的写作视角出发时,写作之旅变得意蕴十足;当学生也如《手指》那样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实现语言的风趣幽默时,心中必有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毕竟有写作支架的辅助与读写经验的迁移,学生实现了高效表达。

  3. 设计练笔节点

  统筹设计好练笔节点,对于时间的高效利用、学习能力的有序进阶均有益处。我们的做法是夯实三个时间节点。一是课前先试身手写。这一阶段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自主试写、自由发挥、自能修改。由于注重一个“自”字,精彩与瑕疵并存,而这恰恰为教师的启发与点拨提供了精准依据。根据学生写作中的弊端,再次阅读有了针对性,第二次小练笔也有了方向与切入点。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中的小练笔就可以在课前试写。自主试写后与课文对比,比出语言表达上的优劣,比出写法上的迥异,比出思想感情上的浓淡,从而正视差距,弥补不足,于审视、比较、欣赏中提高能力,丰富语言生命。二是课中灵活穿插写。学生在课堂中常常有茅塞顿开或醍醐灌顶之时,这样的时刻思维最活跃,灵感最易产生,正是小练笔的大好时机。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课文时,针对“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中紧张害怕”这一内容,学生产生同理心和同情心,思想上引起共鸣。教师趁机引领学生动手撰写小练笔,当场记录情感共鸣,表达真情实感,实现“读中有写”的精彩。三是课尾趁热打铁写。教学临结束时,学生经历了完整的阅读体验,认识更加深刻,体验上升为理论,思想上产生了飞跃,此时可以进行比较完整的小练笔活动,演绎完整输出的惊喜与精彩。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就适合在课尾进行。学生已经对借物喻人有了深刻的理解,再加上教师关于路灯与落花生的相似之处的点拨,学生进行拓展练笔的时机已经成熟,举一反三,学生实现了语言的生长和思想的升华。

  总之,小练笔是突破习作难点的有效方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巩固和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小练笔“小中见大”,能够起到大作用,为高效的语文教学助力,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助力。教师应该让小练笔教学变得“活”一些,形式上“活”一些,内容上“活”一些,写作时间上“活”一些,力争让语言精彩表达成为常态,让语言生命的丰富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过程,真正让读写联动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周佃淑. 学练结合促读写融合:以统编教材“小练笔”为例[J]. 语文建设,2021(20):56-59.

  [2] 张志清. 联结与内化:高年级课堂小练笔教学指向[J]. 小学语文教学,2022(32):46-4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