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希 充盈的真实之感

  • 来源:智族GQ
  • 关键字:真实,信任,雏菊
  • 发布时间:2024-06-15 18:56

  摄影:左舒同 编辑:杨帆

  形象:Sua.S 化妆:冰冰 发型:文智

  我信任这个世界就像信任一朵雏菊

  因为我看见了它

  而不是想到了它

  因为思考就意味着不理解

  这个世界的形成并非为了让我们思考

  而是让我们观看并认同

  ——费尔南多·佩阿索《我的目光清澈》

  这是2022年乌镇戏剧节,站在台上的李庚希念的那首诗。念完之后,她回过头说,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够在我们爱的人眼里,永远目光清澈、纯粹、真诚……

  两年后的2024年,回望。李庚希说,自己是被架上去的。朋友们都上了台,她好像也没理由拒绝。没想到的,是后半段的表达就这么顺着诗的情绪跑了出来。这种状态被她定义成——直觉。自踏入演艺圈以来,李庚希都是凭借着第一感觉走过来的,有时显得莽莽撞撞,有时又细腻入微,彼此关照。

  这背后,一面是她口中的“爱”——感知与经历。另一面,是她放置在人生以及角色上的“思考”——自驱与审视。

  她说,演戏可能就是自己人生的主题。从《同学两亿岁》到《漫长的季节》,她在感受与角色相互塑造的过程,随着年月的过去,日益精进。年轻的李庚希就和她自己说的一样,真诚且清澈。

  感受

  过去的2023年,对李庚希来说,充实,简单,又充满力量。

  她几乎日日都泡在剧组里,借着在巴黎和新加坡工作的短短间隙,忙里偷闲,算作放松和感受世界。中间有个拍摄空档,她赶上阿那亚戏剧节,在那里看了法国偶剧《虫子》,演员戴着人皮面具,用肢体动作来模仿木偶。虽然面上显得荒诞,但却奇妙地戳到了李庚希。在她的概念里,艺术的创作就是在人海中找到能与之产生连接的人,而她恰好被击中了。

  被击中的感觉也会发生在饰演的角色身上。

  拿到与自己性格疏离的角色对演员是很大的挑战,可往往也更能激起演员的斗志。李庚希会选择去找一些人物共鸣和共情,“花一部分时间跟这个角色相处”,联想自己生活中的细节——说话的节奏,爱听的歌曲,或是打动人心的文字。

  虽然不擅长做理性的工作,写一些人物小传,但作为一个演员,分析角色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李庚希会在脑海里不停地打草稿,直到形成一个具象化的人物。“比如,某个角色生活的背景是在东北,那就沿着这个脉络去想,做些案头工作,看些书。”

  她会倾注心血,就像是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学科,你想要考高分,那么必须身心毫无杂念地投入进去。

  不过,李庚希说,一旦确定感知到了角色的状态,就会在身体里留下印记,“我和角色是一体的,用语言、肢体去表达。”

  《我们一起摇太阳》中凌敏的角色,其实跟她自身的经历和生活是抽离的,但还是得在细节里找到发挥空间。

  “在琢磨和演绎人物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脑子里只想着凌敏这个角色的生活状态。”

  作为演员,保证工作时情绪充沛是必要的。演戏时常常要放大情绪,捕捉每一个角色想要传达的情绪信息,但偶尔也要根据自身状态调整,“有些时候我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真空罩子内,察觉不到任何外界的情绪,完全放空去感知一切。”

  感知的另一面与她的生活相关。她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闲不住的人。

  每次有了相对长的假期,她都会筹划一场旅行,“约上几个朋友,满世界乱跑。”只是,对李庚希而言,重要的是在路上,而并非去追求旅行的意义。

  因为工作性质,她珍惜每个假期,尽可能地走出去,就像佩阿索诗里说的那样,世界总是要去“观看”的。“去感受每个城市独特的一面,那些东西甚至会藏在它的空气中。”

  工作中虽然有经纪人和助理安排工作,但是跟朋友们出门的时候,李庚希往往才是那个制定路线的人。

  她并非一个事无巨细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制定好路线和大方向,选好必去的一些景点,剩下的则是留白,给旅途留下一些发现和探索的空间,带点神秘出发,才会收获惊喜。

  在李庚希的心愿单里,位列第一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缘起与建筑之美有关,她曾无数遍畅想自己漫步在欧洲的小镇,感受西式古典建筑的线条。“耳机里放着熟悉的歌,走走看看,定会有种不一样的感受。”

  和对旅行的态度一样,回到生活,李庚希也一如既往践行着感受先行的准则。这点,在她的歌单上可见一斑,摇滚、爵士、独立风格皆收入囊中。

  她说,自己虽然喜欢旅行,但出不去的时候,窝在家里也是很开心的事情。

  “快乐藏在生活许多的角落里,更多的需要人去主动发现。有朋友的陪伴是开心的,一个人的时候也有自在的充盈。”

  快乐的定义只与自我有关。不拘泥于形式和人设,只追求简单纯粹的舒服状态,构成了属于李庚希鲜明的个人风格。

  Living Truth

  演员的职业,除了体验,有时还会带来身份上的模糊感。这种奇妙的感受一直存在至今,被李庚希形容为,“可能这就是别人口中的,演着演着就当真了。”

  反推到生活,她说自己似乎活在另一种真实里。“有时不知道是在演戏,还是生活本就是一场盛大演出。”

  不过,这对李庚希并不是问题。她不会去纠结,更多的是乐在其中,模糊的界限也不一定是件坏事,这可能就是别人嘴里说的“个性”,用一种轻松、愉快融合的方式来处理与角色之间的表达。

  总之,她会让自己过得真实一些。她不像是那种完全活在荧幕里的明星、艺人。至少,从她的购物车里看来,不是。她最近的一次收藏是“东北大碴子粥”。 那是某次工作结束后,她去东北菜馆,发现想喝的粥已售罄。回到家里,她又惦念不放,把粥塞进了自己的购物车里。

  “这算是实用主义吧,就很生活化。”

  睡前听书是李庚希近些年养成的习惯。

  她说自己最近在听《百年孤独》,一拿起就没放下,尤其是开始的几天,从夜幕到清晨。那让她觉得,表达的度量衡绝不是个“一元论”,介质只是容器,而真实的内核才是最重要的。

  迈入到2024年,李庚希说自己更坚定了。

  “会更相信真实的感受,那种直觉的力量,大概是因为那种东西是从心出发吧,而不是迁就什么。”

  采访最后的一个问题似乎可以给当下的李庚希做个小总结:“如果被困在无限循环的一天,你会怎么办?”

  李庚希说:“那一定要在这一天里过得精彩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