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院:为人民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兰天鸣 编辑陈融雪

  要看方便了人民群众多少,帮助了法官多少。

  跨域立案、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在信息化助力下,各地智慧法院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系列便民举措让全民共享司法数字便利。

  评价智慧法院建设好不好,要看方便了人民群众多少,帮助了法官多少。近年来,上海法院以便于群众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为中心,大力推进司法改革,围绕全流程网上办案不断攻坚克难。如今,改革已初显成效。截至2023年1月,上海法院支持在线庭审的法庭为918个、2022年度在线庭审数量达36.5万场。

  智慧法院不打烊

  走进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的立案大厅,智助立案、智源解纷、中小投资者保护舱、智云交接……智慧法院的智慧从立案的第一关开始显现。

  立案大厅被称为智慧舱区域,但这里的智慧舱没有舱体外形,有的是开放、整齐地排列在大厅中央的一个个工位。

  “金融案件专业性强,证据材料也比较多,在智助立案推出之前,很多当事人都是拖着行李箱来申请立案的。而如今,当事人只要带上U盘。”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当事人插入U盘后,登录账号、选择案件类型、上传案件材料等一系列操作结束之后,系统可自动识别信息,自主文本归类、标签提取,并回填到登记系统中,当事人只需要检查修改即可。完成所有的流程后,就可以顺利立案,全程无纸化,体验犹如进行网购。

  走进中小投资者保护舱,这里像诊所一样自动诊断当事人需求,并开出处方。据统计,投资者使用中小投资者保护舱完成立案后,最快一周,平均18天就能获得赔偿。

  如今,上海法院已经全面推开网上立案。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享受到24小时的全时段诉讼服务,极大减少了过去来回往返、排长队预约取号、诉讼服务中心人满为患的不便现象。

  异步诉讼,随时随地

  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当事人异地诉讼带来的不便,上海全力推行全流程网上办案,突破时空限制,让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诉讼。

  一串数字就能够说明成效。2020年之前,上海法院支持在线庭审的法庭是26个,年度在线庭审数量是48场。截至2023年1月,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更新为918个、36.5万场(2022年全年)。

  此外,2022年出现的一个新词——异步诉讼,越来越为当事人所知,这极大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庭审的传统印象。

  “如果当事人和法官在同一个时间,但不在同一个空间,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在线诉讼模式,即网上开庭。如果当事人和法官既不在同一个空间,甚至也不在同一个时间内,我们就称之为在线异步诉讼。”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郑天衣说。

  要进行异步诉讼,需进入上海法院开发的一个名为微法庭的应用平台。该平台外观及功能有点像微信群聊,但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均同意的前提下,当事人可通过身份验证后进入该平台的相关界面,直接进入庭审,操作就像开一场线上会议。

  据悉,法官可以给群聊设置最长20天的有效期,进入微法庭后,当事人一方可以将证据电子版上传进来,其余各方在有效期内有充分的时间查阅证据、发表质证意见,word文档、照片、扫描件、音频、视频文件均可以上传。法官和当事人可以及时查阅,实现电子送达,所有上传的材料及发言均全程留痕,并可直接归入电子卷宗。

  上海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能说:“过去,由于法庭排期往往较满,很多当事人开庭需要等待。2022年,异步诉讼被大量运用到在线庭审中。截至12月底,通过异步诉讼审理的案件达到15.5万起,占在线庭审量的42.5%;封控期间,该比例数甚至超过了50%。”

  张能表示,加快网上办案等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就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快速地参与到司法中来,不因外部客观因素等拖延办案,减损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为公平正义提速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近期,一群体验者来到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闵行法院),一场模拟庭审让他们零距离地感受智慧给公平正义插上提速的翅膀。

  原告在商场停车收费中心附近滑倒,认为被告作为商场经营者未尽到充分的安全保障义务,双方闹到了法院。随着一声“现在开庭”,法槌敲响后,紧张的模拟庭审环节开始了。

  民事审判庭法官杨婷发出指令:“审判长点击示证共享系统。”一段关于案发经过的视频资料立即共享到了原被告双方的显示屏上,事情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原告是消费者,被告是服务场所,对原告有安全保障的义务!”原告扮演者据理力争。被告委托诉讼代理人则辩称:“事发时现场照明充足,其他顾客经过事发地时都没有发生事故……”

  在氛围庄严肃穆的法庭,语音实时转换、示证共享等功能加持,让体验者们对何为智慧法院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目前,这种庭审方式已被适用于上海各级法院的审判工作当中, 63.2%的案件中庭审录音录像替代了庭审笔录,人工智能替代了书记员出庭记录,相关记录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不能更改的留存。

  “科技带来的数字化、透明性保障了案件公平公正审理,把法官、书记员从烦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法院的审判效率。”扮演被告代理律师的黄翔表示。

  审判之后,要让当事人胜诉权益得以兑现,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打通。

  近年来,上海法院研发的越来越多的办案辅助系统,在给执行法官赋能的同时,也完善了监督管理。

  上海闵行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谢天宇展示了上海法院正在使用的财产全面发起查控的工作系统,只要点击一下,这个总对总系统会在3天内自动查询被执行人的银行、股票和网络资金等财产登记信息。

  上海的执行法官使用的办案系统不仅能实现对执行节点自动提醒、格式文书自动生成,还具备监督作用,可执行违规自动冻结、执行风险自动预警等功能。

  上海市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姚海嵩认为,智慧法院建设对于律师行业也是一种触动,能够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以现代化办案手段实现高效便捷。

  “线上辅助手段有效解决了当事人的司法需求。”他表示,法院在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时,能将智慧延伸发展为智能,更多地为法官赋能,使司法判决更加精准。

  纸质卷宗成往事

  智慧法院的改革探索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从单点突破到全面推行,上海法院的每一项改革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大胆改革,小心求证,上海智慧法院的建设最终连珠成串。

  以电子卷宗在线生成为例,这是全流程网上办案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搭建智慧法院的四梁八柱之一。但此前,上海多个法院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这项工作的推进曾一度遭遇梗阻。

  “电子卷宗随案扫描最早是服务中心扫描服务点的工作,未与业务庭室的工作相融合。档案部门参与这项工作也较少,电子卷宗的影像质量、内容质量、保管手段也达不到归档管理标准。”一位上海基层法院的相关负责人说。他透露,开始探索时,很多业务庭室仍高度依赖纸质卷宗,形成了纸上和线上双轨并行的现象。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二中院)是最早吃螃蟹的法院之一。在开展全流程网上办案工作初期,不少干警存在思想顾虑,对开展全流程网上办案工作的认识不清、动力不足、参与不够。

  上海二中院相关职能部门经过认真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部分应用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解决不及时。对于思想观念问题,该院开展 “心语倾声·院长有约”访谈活动,院党组先后与200余名干警进行面对面沟通。

  达成了共识后,该院联合技术公司反复研究。经过在民事庭和行政庭试点,一审案件、申诉审查案件扫描纸质材料录入电子卷宗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0%以上,二审案件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全流程网上办案各环节改革全面推进夯实了基础。

  2020年初,法院不打烊的工作成效促使上海法院进一步破局。当年,上海高院就制定了相关指导意见,将电子卷宗单套制纳入改革,改变过去办案对纸质档案依赖的旧模式,以电子档案为主要归档方式,不仅推动了法院从文件管理到数据治理的新阶段,更为智慧法院赋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策群力助力改革

  推行电子送达和电子签章、建立刑事案款核发平台、建立全流程网上办案监督体系和技术标准……上海各级法院在探索中,深刻认识到智慧法院高效运转所依赖的数据不止于文件,还有各种场景化产生的多样化数据,数据的应用和开发能够不断推进审判工作的质效提升。

  例如,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根据该院知识产权案件逐年激增的特点,将传统起诉状拆解为多项结构化要素数据,以提高审理效率。如今,要素立案模块已基本实现诉状一键生成、公证存证一键提取、要素信息一键导入的功能,并能充分利用前期要素式立案获得的信息,实现研发要素式文书的智能化制作,极大提升了审判效率。

  “很多改革我们都秉持着产品经理的思维,改革离不开当事人、法官、法官助理、律师等群体的助力。我们向社会各界征求建议,开始用走访和微信群的形式收集,后来干脆在公众号上开平台。有时一项改革措施一天就收到上千条留言。有了好的建议,法院的工作人员就和技术公司人员一起通宵达旦搞研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陆诚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