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艺片的困境和出路
- 来源:电影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艺片,困境,出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21 16:00
文/南小小小音
我有点意外,这个困境居然是我们自己挖的。本来文艺片的“困境”,它没有那么具体,它原本就在一个空气相对稀薄的地方散漫生长着,如果你从容一点,困境不过是路上的坑坑洼洼,泥土脏了鞋底,水渍弄湿裤袜,打滑或者掌握不了平衡,猛然摔几个跟头,但不至于走不过去。我们的审查制度和舆论环境,纵然使创作受限,不过若是拿一个风格类型去说话,那它可以承装的就比这个多太多。而我们为什么自己挖出了困境?这也很简单,就是既要又要。宝宝们,天底下哪有那么好的事,你以为你是谁,天才艺术家都有不被时代理解的时候。
1、前几天不知为何讨论起文艺片票房排名。在“票房”上制作文艺片的排名,并为此争论,本就是极其本末倒置的事。这点都搞不明白,还想振兴个什么鬼的文艺片市场,赶紧关门别玩儿了。如果文艺片能有那么好的市场转化,能用模式套出高额回报,不用你在这里摸着石头过河,国外早我们发展超前那么多,各大电影公司早就已经跑出对应的模式了,还用得着各位更不专业的在这里扮大聪明?
2、在搞明白怎么宣传之前,先搞明白怎么控成本。文艺片还指望着高投高收?贾科长是这么跟你说的吗?为什么要特别把某一部电影叫做“文艺片”,因为它有非常强烈的风格,非常强烈的作者印记,非常强烈的个人表达,非常擅于把一个东西拍得朦胧蜿蜒,把一两句讲明白的东西拉成长长的留白和松散的对话,把一个可以做成扣式结构的情节用意识流的方式加深情绪的光泽……表现主义的光辉在文艺片里随处可见,写实的方式也经常不用理性的镜头而是辗转曲折的情感泛滥,即便节制的时候也常常用一张疲于生活麻木在空间丛林中的面孔去展现——那么孤独的人,丰富的人,啊,孤独而丰富。
说那么多只是想说,文艺片本来就是与通俗商业片有明显区别的商业艺术作品,它的非通俗化使得它自然有风格的门槛,审美的参差,它不是直接面向最广大受众的作品,它有它自己对应的受众,而这批受众里也会同时有人极为不喜某部电影而又有人极为迷恋某部电影。做好文艺片的方式不是用一堆没用的堆砌去“哄抬”成本,而肯定是先学会控制成本,同时让作者的表达更好地呈现出来。
3、成本是怎么上去的呢?最根本是很多操盘者认为,文艺片“体量”太小,不怎么赚钱,想把“赚钱”这个事情做大做强。这简直是荒谬。如果你想赚大钱,就去好好研究怎么做好一部商业类型片。全世界能稳定产出文艺片,不是靠什么大慈善家慷慨解囊,也不是靠该公司哪部片冲了当年、某个档期票房冠军,而是使之成为可持续,成本范围内,积少成多,聚合效应。他们扶持更多有潜力的导演和编剧去创作一个个鲜明的电影故事,去成就这些人身上的个人属性、作者光环,使之成为凝聚力本身。
很多文艺片先上影展,再铺宣传,一方面因为它自身的艺术性和风格化与学院型影展对电影的理解最为适配,另一方面,也同时成为一种对观众有效的“宣传”。用报名、入围、得奖、评分等一系列连贯操作,让一个成本不高的影片通过较低成本的宣传手段有了更高含金量,更能吸引品牌青睐、使主要文艺片受众聚焦、使主创们收获更多赞誉,逐步稳固和扩大影迷圈层,也同时吸引更大范围的受众。而这些,都建立在你懂得控制成本,同时先精炼自己。是枝裕和知道你成本那么高都能吓一大跳!
4、我们的文艺片市场是缺胳膊短腿的。说了很多年希望大力发展艺术院线,到现在也收效甚微,独立院线更别指望,这就使得这些电影天然少了共存土壤。拿文艺片去档期里冲击其它电影,脑子坏掉了,这不是它的使命,也不是它降生到这里的意图,它只需要在档期里正常配给播出,给到不算太恶心人的拍片,在非档期里长线可以在一些院线安排放映。
租碟市场是这类电影的又一土壤,我们根本没有租碟市场,要怎么解决呢?除了卖给平台版权,电视台是否能有相应的扶持,是否能和更多文创联合,做好珍藏版的碟,它至少要包含不少未公开的东西,可能是幕后场记、可能是导演剪片漫谈,可能是日记、摄影集,可能是超长幕后making,加上好看别致而有用的相关周边,最基本的资料夹、书签、明信片等等。
另外,一些传统商业院线也可以尝试打市场差异化,有意识加大文艺片排片,让全城的文艺片爱好者长此以往把你列为固定可以去的第一选项,同时成为这类影片的路演重要宣传阵地。
5、之前直播谈起,对创作者来说,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自己先想清楚多少体量算比较满意。其实国外大量的文艺片,它的票房数字在中国看并不是多么好的表现,但文艺片本身就不会冲着某个具体的数字或是历年院线上的同类型爆片去比较。说到底,我想是市场上一些不专业的运作方式无形中影响了创作者的观念,他看不到自己真正要干嘛了,所以会表现得既要又要。而中国的互联网过于发达,发达到任何一种不重要的声音都会成为规模,好比那些营销号胡乱带节奏比较文艺片爆扑。这与创作者的既要又要一体两面,形成奇观,而如果创作者带着这种心态做电影,必然要痛苦地面对市场冲击。
简单点说,就是你是不是应该心无旁骛地先把你想表达的东西做好,把文艺片拉回它本来常规的体量,如此,对那些胡乱的噪音就可以更不屑,因为你的目标不在那里。一个本来就得非常保守估计的电影类型,不应该用堆叠的方式去刺激票房数字,先完成小而美不好吗?先做到小而美。《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并没有什么价格拿不下来的大牌,所以孔大山对自己的创作更加无微不至了,他不用去思索怎么既让这部分人满意又让那部分人满意,不用思考怎么既拍好片子又接住没到上亿回不了本的压力,而拍片的复杂过程已经让他足够疲惫。
动辄回本几千万上亿……听听这多扯啊,文艺片哪天被拖垮了,也是既要又要自废武功搞没的。天才艺术家都尚且有不被时代理解的时候,但他们仍然凛然坚持,他们知道创作必须要形魂合一,你们大多都是普通之流,跟有天赋都差些距离,就不能再老实巴交一点去拍东西吗?
6、我们的first、平遥,也逐渐有了关起门来自嗨的趋势,以至于很多行业人去参加影展的目的,更多是去混局,在局里多认识一些所谓的“大哥”。看片也往往是互相吹捧,比你看到的首映礼的商业互吹更甚,仿佛在场所有人都是贵族艺术家,都不得了得很。这种风气至少在这些年很明显地折损了创作者的匠气,的确很明显。
好的文艺片,一定能看到作者非常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如果你整天观察的都是afterparty上醉醺醺的脸,去的也都是都市里那些迷离的酒局饭局,跟所谓的更“上面”的人混一些尊卑,多是夸夸其谈,你逐渐也就看不懂生活的温和与波涛,也看不懂普通人,他们悲的不是你那点中年失意无病呻吟,而是他们无法选择地联系着时代,这个时代就像千层蛋糕那样,每一个重音轻音,都有着那样一个厚度的层次共振,看不到表,也看不到里,能创作出好作品?我不觉得。就好比了解女性,有的导演天然了解女性,与她的经历必然关系深刻,又同时,她从来没有主观忽视过。
7、很多文艺片的导演很少会面对那么大体量的观众,他经常看到的是电影节上的观众,那不算广泛意义的受众。电影节影展的观众会更克制、显得宽容(不一定那么宽容),对电影的喜好也更深,这当中包含了部分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更懂得怎么跟你“互相吹捧”。但现在的情况是,更多文艺片打算的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所以你过去面对的小层面的受众,和电影实际要面对的广泛受众完全不一样,而导演们见到真正来自不同层面大众的评价和感受时,就必然会有心理的落差。电影人也需要自恰,用更平和的心态直面自己的观众。
我最烦的部分恰恰不是一些观众的无差别攻击,而是很多主创团队呈现出来的,并不打算好好跟人交流的状态。诚然你有义务用各种方式让更多人便于理解你的作品,但不仅没有看到“各种方式”的深度交流,连最基本的交流都要挑三拣四,听到吹嘘笑得合不拢嘴,听到质疑立马炸毛,阴阳怪气,怪别人不懂。这本质和“只想听好话”有什么区别?既然你也想冲着票房,那就看看那些搞商业大片的导演们如何理解取之于民,又是怎么做的。文艺片本来就更有市场门槛,至少要在明确清楚这一层的基础上,为了稀释这个问题而主动创造沟通的环境,主动把更多诚恳而有些实际作用的东西递出去。
8、差劲的营销有时候影响的不仅是一部电影,是之后的很多片,甚至还会影响到给你好好完成了影片角色的演员。我真的希望文艺片诈骗式营销到此为止,让更多影片上映的时候轻松一点。
9、成本必然要计入营销,好好做宣传是必须的,这是该花的钱。电影营销包含很多很多部分,最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还包括公关处理有危害和风险性的负面信息,很多搅屎棍营销号做的事不是发表自己观影的喜恶,而是直接引发完全没有价值的争论以博得流量。比如谁才是文艺片票房冠军某某片就怎么样,又比如谁扑街就等于这个那个,然后等着片方公关删帖,你不公关,就怕被人借势带起节奏成为打击性舆情,甚至刻板化。我希望他们早点被整顿。
当然,营销主体部分还是如何把内容做透和如何用市场法则打开更多可能,文艺片的营销多数都比较薄弱,也长期得不到主创重视,有的是对自身内容的错位,有的是对市场的错位,更多的是既不愿意出钱营销,说自己没钱(不会把控成本真的就别搞),又想白嫖全世界,希望宣传方帮完成各种事,以及主创自身的不配合,或者主动搞出新的负面舆情。当然文艺片也要充分利用资源巧妙化缘,重点还是如何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10、春节档的《无名》,在我看来无论制作规格还是规模,都属于商业片范畴,还是主题作文,而它包装上做了差异化。当然这是部明确的作者电影,你也可以说它是文艺类型,或者你干脆认为它是文艺片,商业化做很好,都无所谓。但如果想谈怎么让更有些文艺气质、作者表达的电影有更好的市场反馈,不妨尝试这种商业制式+类型框架+文艺创作结合,然后你就会欣然发现,能有如此功底和导演能力如此发挥并控好整个大制作team 的导演屈指可数,你让那几个你觉得所谓票房失利的文艺片导演转而来操刀,他们基本很难驾驭。
所以说到底还是,为什么非要在文艺片上强调票房多少,它差不多就可以了啊,而你的“差不多”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啊?就好像别人跟我说我希望一个电影到五亿,我非常诧异地表示“啊,可我觉得它如果能五千万就很好了”。让文艺片回归它本来的水位吧好不好,好好做好内容本身呀。这个“差不多”的前提是:你是不是先控好成本、做好电影内容、搞好营销,三者做完了,长期经营,让自己成为那个中心。你哪需要奔着跟什么大牌艺人合作?难道不是等那些大牌艺人求着降低片酬也要和你合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