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本辉:大国“耕基”的最美守护者

  文/本刊记者 王怡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打破目前农业增长的“天花板”,开拓绿色发展之道,是韦本辉一直的思考所在。

  韦本辉是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农业项目首席专家、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十余项。

  守农耕文明根脉 “粉垄”技术造增产奇迹

  人类农耕历史,是一部农业工具不断变更的历史。科技深入带来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问题也慢慢积聚。起垄的犁地拖拉机反复碾压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导致土壤肥力不能充分利用;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不仅影响农产品增量提质,还对环境和身体健康构成危害。

  大国“粮”策需要以技术筑稳“耕基”。针对遇到的问题,韦本辉经过多年摸索于2010年发明了“粉垄耕作机械及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用螺旋式钻头代替犁头,通过垂直深旋耕,不乱土层,可一次性完成植物生长周期耕作任务。这一技术因其土壤粉碎自然悬浮垄起的“粉”与“垄”特征而命名。

  “粉垄”技术以回归自然又良性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遏制土壤生产力退化,使粮食增收。因其重大价值自带光环和流量,被袁隆平院士誉为又一次“农耕革命”、被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张洪程院士鉴定为“达到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于2017年被农业部列入主推技术。在2023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韦本辉课题组发布最新成果“粉垄耕作增粮减灾降碳技术”再次印证了技术增产的能效,同时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最新数据显示,“粉垄”技术增产具有普适性。在全国87个耕地试验点验收测定农作物相对平均增产率达35.74%。河北采用“粉垄”技术后,零灌溉第4年第7茬小麦产量为每亩440公斤,增产13.6%;河南兰考采用“粉垄”技术第6年玉米增产15.49%……不止于此,其被证实是增粮、生态、减灾“三位一体”的共性关键技术,“粉垄”耕作后还可以帮助修复被污染的耕地土壤。

  赴“泥土一线”科研 蹚农业科技创新路

  “出门一身汗,归来满身泥。”作为农民出身的科学家,韦本辉对土壤研究一直抱持着朴素的愿望:希望运用科技造福农民。

  2001年,韦本辉主动申请从院机关调到条件最艰苦的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工作。他带领几个年轻的科技人员从零起步,把目光聚焦在研发潜力极大的淮山药上,一边选育理想新品种,一边研究新的栽培方法。首创的“山药冬种夏收”和“定向结薯”栽培模式为他赢得多项荣誉: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农业淮山药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韦本辉在研究木薯等作物栽培过程中发现,疏松土壤、表皮结膜土壤、板结土壤三种类型土壤普遍存在犁底层上移的情况。

  为改良土壤,韦本辉几乎挖遍了全国的土。他希望发明一种新的耕作模式把土壤深耕深松,在减少使用化肥农药的同时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与泥土打交道,我才觉得安心。”安心扎在泥土里钻研,历时10年,韦本辉发明了“粉垄耕作机械及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作为我国的蔗糖主产区,广西的甘蔗种植面积长期保持在1200万亩左右。随着地力下降、增产困难、人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凸显,广西甘蔗种植和蔗糖产业面临的困境被韦本辉看在眼里。韦本辉提出“145”种植模式,使广西甘蔗亩产目标由平均4.5吨提高到5.5吨左右。如今,甘蔗粉垄“145”模式已升级为“1710”模式,即“粉垄”新植蔗1年、宿根7年、8年每亩累计增产原料蔗10吨。

  跟着粉垄机对甘蔗、水稻、小麦、马铃薯等20多种作物做对比试验。这些年,韦本辉的足迹遍及全国,行程数万公里,他的身上体现着一个真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

  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以“粉垄农机+粉垄耕作+粉垄栽培”的“粉垄农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有望成为“农业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像韦本辉这样一辈子站在泥土里为人民谋粮食幸福的科技工作者,就是文明延续的源头活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