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历史的回音 城市的灵魂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北京,城市,灵魂
  • 发布时间:2024-08-16 14:33

  亘古千年,历史见证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历经多次重建,其中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清乾隆十年(1745年)的重建尤为重要。为规避火灾风险,清乾隆年间重建的钟楼采用了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展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钟鼓楼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象征着城市的地位和威严。

  钟鼓楼由钟楼和鼓楼两部分组成,二者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整体。钟楼高47.9米,是一座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的古代建筑,二层悬挂一口重达63吨的巨大铜钟,铸造精美,音色悠扬。鼓楼则高46.7米,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古代建筑,二层陈列有25面更鼓(复刻)及一件珍贵的清朝遗存主更鼓;鼓楼上的大鼓高达2.4米,直径约1.6米,整张牛皮制成,敲击时声音洪亮,气势磅礴。

  除了建筑本身的独特设计,钟鼓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古代,它作为报时中心,每天清晨和黄昏的钟鼓声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历经沧桑,今天,钟鼓楼已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还让人们得以欣赏到城市的美丽景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钟鼓楼进行了精心地修缮与维护。1957年,钟鼓楼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更进一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为钟楼撰文立碑,碑文置于钟楼南面与围墙相连的三联门中间的碑门之上,碑首碑额为“御制重建钟楼碑记”。此御制碑作为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2021年,为保持其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国家再次对钟楼进行了修缮,并同时对鼓楼的展览陈设进行了全面的提升与改造。

  守望时光,记录岁月

  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是北京钟鼓楼历史上完整的报时系统。

  北京钟鼓楼在600多年的报时历史中,始终沿用先击鼓后撞钟,即每日报时始于“暮鼓”,止于“晨钟”的报时方法。清朝初年,钟鼓楼每日向京城报送五更,“更”是我国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从晚7时至次日清晨5时,分为五更。清朝规定的报时方法为:一更和五更都是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只撞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夜间报两次更,即一更和五更,皆先击鼓后撞钟。钟、鼓敲击方法相同,均为108声,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敲两遍,刚好108声。我国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三者相加刚好108。

  如今,虽然我们无法再像古人那样亲耳聆听钟鼓楼报时的悠扬声音,但通过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方式,我们能够生动再现中轴线的历史风貌,展示这条轴线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点。互动展项引领观众深入了解古人击鼓鸣钟的传统习俗;等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和多媒体影片,则向观众生动展现了钟楼、鼓楼的建筑修缮历程与精细的建筑细节。此外,透明屏触摸互动等环节让观众与展品充分交互,带来直观且富有趣味的体验。鼓楼二层常设中国古代计时器具展览,而外廊则提供了远眺中轴线的绝佳视角,万宁桥、景山、什刹海的美丽风光尽收眼底。钟楼二层则可仰望永乐大钟,参观铸钟流程木雕展,站在这里向外望去,整个北京城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

  科技赋能,活化利用

  鼓楼一层“时间的故事”主题项目亮点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将鼓楼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创新结合。展览通过对北京鼓楼的相关历史文化挖掘,恢复了古建筑一层的券洞原貌,对墙体、地面、门窗进行修缮和复原,有效利用原有空间格局,在不改变文物建筑本体的情况下,用数字技术注入展示内容,将古建筑作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的双重属性进行有效连接。

  同时,该项目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和展览、活动、沉浸展演的多模态设计,对古建筑的有限空间进行复合式有效利用,为古建筑的活化利用带来更加开放、包容的应用场景,让古建筑本身活起来,将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资源驱动升级,完成从文物建筑到文化空间再到文化场景的转变,赋予北京鼓楼和北京中轴线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当代社会意义。

  展览作为首个位于中轴线古建本体内的中轴线主题常设展,以鼓楼作为切入点,将其作为报时建筑、中轴线北端点的价值,以及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进行完整阐述。以在地化的体验、数字化的手段、生动直观的内容、国际化的视角,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形象、活态与当代价值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展览。并以展览为平台,举办丰富的教育和文化活动,拓展文物建筑与博物馆的外延,打造可以体验、可以传播的北京鼓楼和北京中轴线,在有效的活化利用中,让鼓楼的本体价值和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得以彰显。

  在文物保护方面,该项目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数字技术在不扰乱损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在历史空间注入全新展览内容,进行有效地活化利用。在文化阐释方面,项目利用720度沉浸展演及多体感交互技术,将抽象的文化和历史概念转化为具象生动的体验。通过数字虚拟技术突破实物、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带来更加直接的体验和文化价值的准确传达。在运营场景方面,项目通过强大的集成中控系统在同一空间实现展览、展演、活动等多种应用模式。

  结语:北京钟鼓楼,作为历史的回音和城市的灵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更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钟鼓楼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报时功能,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如今,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活化利用的创新方式,钟鼓楼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播者和城市的守护者。在未来,我们相信钟鼓楼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市民前来探访,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与城市的温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