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深化,医改,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21 12:08
文| 薛 翔
自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国明确提出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15年来,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下,中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健康中国”建设已见成效,但改革之路仍未停歇。
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中国医疗改革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09年以前,中国将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作为核心,强化公立医疗机构的独立经济核算能力,引进社会力量和竞争机制,努力扩大医疗服务供给。然而,此时社会层面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为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于2006年成立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委托全球机构设计医改方案,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该意见不仅着眼于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还希望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作为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在此后十余年间,中国医疗改革通过多种措施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保障群众健康生活。直至2018年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多层次基本医疗保障网,覆盖超过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中国的医疗改革也受到国际社会关注。2019年9月28日,《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中国医疗改革10年:全民医保的进展与差距》一文,从医疗保险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医疗卫生近十年的变化,并简要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基于初级卫生保健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级医疗监管系统重塑等多项医改举措。也正因这些措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以此为出发点,福建省三明市成为全国首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推广基地,并被打造成中国医疗改革的“样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认为,福建省三明市集中财力对公立医院实行医保基金“双打包”制度,可谓一种创新改革。改革前,三明医保的管理存在横向“制度碎片化”、纵向“体制不顺畅”问题,有8项医保制度分散在4个部门管理,难以通过招采进行控费,对公立医院实行总额预算也相对困难。2013年,三明市成立医保中心,实行“三保合一”管理制度,即将原来县里统筹的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为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通过“招采合一”发挥医保机构在药品采购中的主导作用,让“买单”的人“点菜”。
据了解,在中国,福建、浙江等省份已全面推开医疗改革,江苏盐城、湖南湘潭、湖北宜昌、贵州遵义等也成为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典型地市。
建立多层级健康医疗体系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回答如何解决“看病难”问题时曾表示,采取分级诊疗制度是最现实的办法。近年来,中国分级诊疗取得了积极进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国累计建成社区医院2600余家。京津冀三地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免备案、社保卡“一卡通”等举措,推动了区域共享医疗资源。
如今,北京市朝阳区已形成规范的上下转诊分级诊疗体系。“如患者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稳定后,可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遇到疑难重症、原有疾病加重或出现复杂变化时,可协调医联体单位开通绿色通道进行转诊。”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截至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12家朝阳区医院作为二级诊疗单位可接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合作医疗机构急重症患者的住院治疗。
与此同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通过增加知名专家团队数量、畅通转诊通道、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安排医生下基层等多种措施推进分级诊疗。心脏内科医生郝鹏正是其中参与者之一。在工作之余,他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在短视频平台科普医学知识。在通州区漷县镇军屯村开展公益义诊活动时,一位心脏支架手术后五年的王阿姨向郝鹏诉说自己常有胸闷憋气的症状,郝鹏听后给予其专业指导,并强调心脏支架手术后的日常管理和药物治疗同样关键。回忆起自己在基层义诊的经历,他发现很多老年人明知自己患病,却不愿治疗,这让他既心疼又无奈。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受到社会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曾形象地描述“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如果长寿是坐轮椅的长寿,是瘫在床上的长寿,那也没有什么意义,健康长寿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健康中国的目标就公平维度而言是全人口的健康,就效率维度而言是高水平的健康,就成本维度而言是低成本的健康,也就是用‘经济’的方式给全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李玲说。
让百姓买得起药、看得起病
近些年,通过国家医保药品谈判、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和高值医用耗材的集采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药品耗材虚高价格“水分”得到挤压。《2023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386.9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呈现持续提升态势。
自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中国连续6年开展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累计744种药品新增进入目录范围,其中2023年新增126种。辽宁市民王雪娟表示,“相比于以前,类风湿、高血压、糖尿病的药报销比例还是挺高的。在社区医院门诊开药也很方便,不会比公立医院门诊贵。”据了解,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2024年7月完成全国各省份落地。目前,国家组织4批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涵盖心脏支架、人工关节、脊柱、运动医学、人工晶体五大类耗材。
此外,以“互联网+”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就医渠道增添了市民群众远程看病的新体验。湖南市民吕苗认为,“这种形式对工作族特别友好,平时白天上班,很难抽出时间看病。但是通过互联网平台问诊,我能够与医生实时对话,不管是开药还是预约检查,都很方便。”目前,全国正借助远程医疗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让市民群众均等地享有健康服务权益。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4年7月1日起,北京市参保人员可使用医保个人账户在30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线上购买非处方药品。这些定点药店范围已覆盖全市16区和经开区,能够满足基本的购药需求并有利于市民群众享受便捷的购药体验。
让百姓吃得起药的同时,看得起病也不容忽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曾在媒体公开讲述自己对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母亲进行陪护照料的故事,并坦言“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此前没有料想到的一个困境是,这个年龄的人,完全有可能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据统计,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其中失能老人占比约为1/5,总数5000万人左右。
为照顾好这些失能老人,全国各地多家医院试点推行“无陪护”病房。福建省三明市部分医院安排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这一“无陪护”试点病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家属的压力,也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的照护。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部分医院已将“无陪护”服务费用纳入医保,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医疗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