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两国共商城市发展新路
- 来源:今日中国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城市,发展,未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8-21 12:11
文| 本刊记者 张 辉
“我特别想强调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如何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未来。” 西班牙马德里欧洲大学建筑学首席教授乔斯·路易斯·佩内拉斯在2024年6月28日于马德里举行的中国-西班牙“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对话会上指出,“未来已经在这里了,我们要超越未来。”
这场由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的关于“城市规划与文化发展”的对话会,吸引了中国、西班牙相关领域官员、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参加。
虽然中西两国远隔万里,但是文明的纽带让两国友谊历久弥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表示:“在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城市规划理念上,中西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2022年,中西两国的贸易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2023年两国迎来建交50周年,2025年两国即将庆祝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一系列的交流活动正将中西关系推向新高度。目前,中国和西班牙已经建立30多对友好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怎么把现代发展理念同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一直是两国城市管理规划者共同交流的重要话题。”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姚敬在致辞中指出。
在本次对话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中西城市发展和规划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从城市更新与文化活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绿色建筑、历史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融合、未来城市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打造宜居的人民之城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他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对话会上分析了上海“一江一河”的城市更新与文化活化的主要历程和经验。刘士林强调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对上海城市更新的指导作用,这一主题也正是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具体体现。此外,刘士林还指出,“政府主导可以统筹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和需求。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仅靠纯粹的商业驱动,则容易走偏。”
围绕建设更加宜居、人性化的城市,马德里议会社工党发言人,西班牙前工业、贸易及旅游大臣玛利亚·雷耶斯·马罗托·伊列拉强调了打造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并指出公共空间应该成为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场所。
她表示,马德里很多公共空间被汽车和集市等占据,社会生活被迫转移到酒吧和购物中心,人们缺乏做运动、散步或纯粹与他人交往的空间。“如果我们将公共空间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轴,将会形成新的社区关系,生活也会以更人性化、更便捷的方式进行。”她强调,城市应恢复目前被占据的大部分公共空间,并灵活使用闲置空间、空地,比如开放非上课时间的学校操场,以便公共使用。
南京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赵杰,则从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角度讲述了南京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实践。南京以梧桐树为文化符号,利用城市的公共资源,“在一些景点景区、公园广场、窗口地区、商业片区,包括小型市民广场、口袋公园等空间,打造了62个小型的建在老百姓身边的城市客厅,取名为‘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这一集便民服务、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型城市公共空间,为老百姓构建了一个15分钟文化服务圈,使附近居民能够方便地参加文体活动。
让文化成为城市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在本次对话会上,针对如何打造一个既传承历史文化,又鼓励经济社会创新的城市,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城市发展新道路探索方面,胡凯红分享了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传承文化遗产,共守城市历史文脉;二是推动文化创新,共塑城市发展未来;三是深耕文化交流,共谱文明互鉴新篇。“我们应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探索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传承传播新模式,共同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接续文明脉络,让古老城市焕发历久弥新的时代光彩。”胡凯红强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张映乐指出,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城市更新的内容也从整体性的功能结构调整发展到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他认为,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建筑的形式,而在于通过空间的改造将其功能保留下来,并且向更多人开放,让民众能够参与到原本只属于本地人的生活中。“这样一种交融的过程,是保留传统并使其走向未来的一个好办法。”
赵杰从三方面介绍了南京的具体实践,即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把市民的文化需求融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把文化创意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他还提出,了解一个城市的文化,首先要看看它的农贸市场。他介绍了南京用艺术介入科巷菜场改造项目。“我们邀请了9位‘60后’到‘90后’不同年龄层的艺术家,包括诗人、音乐人、艺术家、书法家、设计师等不同专业领域,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项目提出改造设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如何让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艺术相连,达到共生共荣的状态。在买菜的过程中,还能欣赏到美,对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他说。
赵杰还特别谈到参观马德里马约尔广场的圣米高菜市场得到的启发。“它不光满足老百姓的购物需求,还成了当地市民文化交流的一个空间。在那里,除了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我还看到大家在一起饮酒、交流。我会把这个好的做法带回南京。”
西班牙参议院外事委员会第一秘书娜塔莉亚·乌切罗·佩雷斯认为,城市规划不仅仅是设计便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空间,还必须承载当地人的各种文化,适应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她表示,西班牙和中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多元的文化。“两国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到这些文化元素,因为所有这些共同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应对挑战,打造未来之城
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在城市规划和执行上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针对城市发展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更好地打造未来之城?
胡凯红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只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才能为城市规划注入源头活水,让城市文明传承不息。“我们鼓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倡导科技与文化的深度结合,通过文化创新,让城市不仅是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更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地,共同塑造城市文明的新未来。”
对于这一话题,西班牙知名建筑师、知华讲堂主席玛利亚·罗莎·塞维拉的回应是“向自然寻找答案”。她以花瓣的结构为例,强调每一片花瓣的排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为了让它们都能获取充足的阳光来生长。塞维拉认为,自然界的很多形态都可以给未来建筑设计带来启发。她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可持续的、有机建筑。“我们在努力打造一种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材料、最大程度节约能源,又同时拥有像自然一样的多元化形态的建筑。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绿色建筑或者是可持续建筑。”
气候变化正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挑战。如何减碳也成了城市规划者考虑的重点议题。种植植被是碳捕集的好办法,但是城市空间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实现绿植覆盖正成为建筑师重点攻克的难题。塞维拉的答案是在建筑上种植微藻。“它们既可以提供生物质能、肥料,又可以捕捉二氧化碳。我们这一研究项目目前已进入建设环节。”
马德里世界首都协会副主席安吉尔·萨拉博索则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考虑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把古城和新城融合起来,达到一个平衡。同时,在文物的保护和创新之间也要达到平衡。新城和老城之间要有一个自然的衔接和结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历史城区不丧失自己的文化价值,这非常重要。”
马德里欧洲大学建筑学首席教授佩内拉斯强调,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概念,比如无人机智慧城市、生物计算城市设计和管理体系。他认为,不仅要考虑实现对城市的智慧管理,还要引入生物计算,考虑生物多样性。佩内拉斯提示了新科技给城市规划和发展带来的各种可能,并呼吁各方更新城市规划思路,以打造更适合未来发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