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让黄梅戏越唱越“年轻”

  “主演黄梅戏红色题材是挑战,更是机遇。横跨十年的‘红色三部曲’黄梅戏舞台剧,每一次排演都是精神上的洗礼,更是人生中的成长。”袁媛笑着说。

  袁媛笑起来眼睛弯弯的,举手投足间充满了青春活力。在舞台上,她是《红梅赞》中的江姐,是《青春作伴》中的新四军童华,是《共产党宣言》里的女共产党员林雨霏;在舞台下,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黄梅戏的看家人”,是热爱黄梅戏又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

  创新的是表演方式,不变的是黄梅旋律

  2021年6月,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展演正式拉开序幕,首场演出的便是新编现代黄梅戏《共产党宣言》,剧中女主角的扮演者,正是袁媛。

  《共产党宣言》根据唐栋同名话剧改编,珠玉在前,要改编,就必须把这部剧戏曲化,黄梅化。“黄梅戏用唱腔表达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作为剧中女一号的扮演者,袁媛在角色塑造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剧中角色比袁媛本人实际年龄大很多,虽然可以从妆面上改动,但是舞台是放大的,观众都是远看,所以需要对人物塑造做很多揣摩。

  “从形体刻画上来说,我会设计一些动作。比如,虽然她受刑了,步履蹒跚,一般都是被人架着上场,但是这样太没有傲骨,我还是自己走上台。第二场跟儿子在牢房碰面,我的步子会有一点艰难。第六场受刑之后再次在狱中见到儿子,步子就更艰难些。”从声音塑造上来说,剧中演袁媛儿子的演员张小威,实际年龄比袁媛大,袁媛就不能用真实的声音来表达,必须沉下来,“含着”说,沉到内心里面去演。

  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细节着手,袁媛成功塑造了林雨霏这一人物形象。在南昌演出时,一个老师跑到后台看到袁媛说:“没想到你本人原来这么年轻,戏曲的魅力真大!”

  观众对角色的喜爱,就是对演员的最大认可。在前期排演《共产党宣言》时,因为频繁跪地摩擦,袁媛的双膝破皮红肿,但是她一直咬牙坚持着,力求在每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没有耽误一点进度。《共产党宣言》自2021年3月份首演以来,在全国多地巡演,不仅场场爆满,更收获了观众的无数好评。

  “创新的是表演方式,不变的是黄梅旋律,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创新剧目,都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保持初心、传承文化的体现。”在袁媛等创作者的努力下,《共产党宣言》每一段唱腔都堪称完美。“这部戏的作曲是徐志远老师。当时我问他,能不能写出特别有代表性的一段唱腔,就像《天仙配》《女驸马》一样。然后徐老师开玩笑说要写无数段。确实,黄梅戏《共产党宣言》里的‘数十年’‘别自责’‘心有信仰’都极好听,其中,‘心有信仰’已被选入中国黄梅戏资料库的代表唱腔。”

  其实这部戏已经是袁媛第三次出演的红色大戏。早在2011年建党90周年时,袁媛就主演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大戏《红梅赞》,虽然从《红楼梦》里的小丫鬟到《霸王别姬》《长恨歌》里的小配角,袁媛也跑了很多“龙套”,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但20岁左右即开始担纲大梁,对她来说仍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开始剧院觉得,江姐可以用几个演员分别来担当上、中、下场,最后决定让我一个人担当整场。我就问我当时的团长:‘我可以吗?’这个《红梅赞》脱胎自严凤英老师演的《江姐》,经典唱段是时白林老师写的,我接这个棒,慌啊。他们就说,你可以的。我也给自己打气说:‘好吧,我可以的。’”袁媛笑着说。

  在学校,袁媛学习的都是程式化的表演,《红梅赞》是她第一次接触现代戏,排练的时候,手往哪儿放、脚怎么走,都要重新设计。穿高跟鞋要迈大步走,但是跟平常走路不一样,要很有节奏地一大步一大步走,要非常有气概。穿旗袍和风衣是没有办法做水袖的,更多的是手势,比如攒拳、提筋,但又不能像样板戏,要糅合地方剧种的特色。黄梅戏本身是柔美的,怎样用这种柔美表现英雄人物?这些都需要袁媛去思考。

  “时白林老师写的《红梅赞》的唱腔,每一段都是经典,‘看长江’‘寒风扑面’‘春蚕到死’‘绣红旗’等在今天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唱段,音乐也特别完美。对于我来说,第一次接触这种经典剧目,最可惜的是严凤英大师此前的唱段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供我们后辈去学习借鉴。我去了时白林老师家里,让他给我们说说当时严老师是怎么去表现的,他还拿出一些很珍贵的音频资料,让我们反复去听。我师傅吴亚玲也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我刻画人物。我也看了小说,借鉴了一些别的剧种,融合到自己的黄梅戏表演中。那时,我每天都泡在剧场,在家也是在想戏,怎么唱、怎么演。首场表演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和鼓励,但我自己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还是稚嫩的。”

  也正是在演《红梅赞》的时候,袁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排演过程中,我一次次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投入我的本职工作,对黄梅戏负责,对观众负责!”

  从“五雷轰顶”到“无愧于心”

  袁媛和黄梅戏结缘纯属意外。“我们这代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对我们期望很高。当时我母亲帮我报了电子琴、古筝、舞蹈、游泳、写作、写字课等,一开始没有报黄梅戏课,但是在电子琴和舞蹈之间有个间隙,想着干等着也是浪费时间,就再报一节课吧。开始想报个唱歌课,老师说孩子太小,不适合,建议我们报个黄梅戏课。黄梅戏有唱腔、形体表演和台词等,报一门等于报了很多门,我母亲说,‘那挺好’。小升初因为学习紧张,其他业余爱好课都断了,但黄梅戏课一直没断。”

  2002年,袁媛进入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系统化地学习黄梅戏。“当时我的启蒙老师告诉我父母,因为以前学黄梅戏都是4年或者5年的中专班,省艺校当年招首届大专班,希望我去试一试。我家里没人从事艺术行业,他们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所以父母就不太同意,但是我非常坚持,后来我妈就对我说,你如果考进前三名,我就让你去试试,结果我初试、复试都是第一名,就这样上了戏校。”

  真正开始系统化学习之后,袁媛才尝到学戏的“苦”,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早上5点起来练功,身段、唱功、压腿、劈叉、倒立等。“真的是不知道哭过多少回。刚进校就听说一种‘毯子功’,听师哥师姐们说,就是要把你的身体练得像毯子一样柔软,不停地翻跟斗,做各种技巧,还有每天早上拿大顶……以前上业余培训班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身段练习之类,系统化学习后,才体会到那种‘五雷轰顶’的感觉,但正是这5年的学习,给我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必经之路。”

  2006年,袁媛开始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实习,直至2011年主演《红梅赞》之前,她演出的大多数戏仍是传统剧目,如《女驸马》《梁祝》《夫妻观灯》《牡丹亭》等。之后的10多年,袁媛出演了《天仙配》《红楼梦》《孔雀西北飞》《唐诗宋词》《遍地月光》《青春作伴》《共产党宣言》等,这10年可以说是袁媛的黄金成长期。

  对于未来,袁媛很淡定地说:“我觉得我能坚守在这个行业上,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已经很满足了。未来还是做好自己,做好剧院交给我的每一件事,就像我的师傅吴亚玲跟我说的,‘你要做的就是要坚守在这里,是你的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去强求’,我们要肩负起这个传承的使命,把我们黄梅戏传承好,做到无愧于心!”

  袁媛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在她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认可和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演员有信仰,作品才有价值

  这些年,袁媛多次参加出访演出,她曾跟随中国侨联、安徽省侨联、安徽省文旅厅等单位出访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菲律宾、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演出,推动黄梅戏“走出去”,走向世界的舞台,用黄梅戏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外国观众和海外侨胞对黄梅戏特别感兴趣。“比如《天仙配》唱腔优美,其服装鲜艳,长水袖和古代仕女头饰特别受欢迎。有次在俄罗斯演出,当地主办方想让我们跟观众做现场交流,在演出前厅挤满了金发碧眼的观众,有四五百人,他们特别热情,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我希望能创造更多条件出去演出,让更多外国友人看到黄梅戏,也希望外国文艺工作者能多来中国,大家互相交流。”

  此外,袁媛在青少年群体中也积极推动黄梅戏的普及。以前走进剧场的观众多数年龄偏大,党的十八大之后,观众由“白头翁”逐渐变成黑发人,学生群体明显增加。“在电视机前看演出和现场聆听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戏曲进校园,给学生演出,让他们有最直接的感受,每当演出结束,他们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有专门的培训部,派优秀演员去学校给学生授课、教戏曲,我们跟合肥很多学校签署了合作意向。不少孩子从开始不了解戏曲,到发现戏曲好看,再到喜欢上戏曲。除了上公开课,经常有学生联系培训部,问能不能再加些培训课,开办暑期培训班。”

  袁媛认为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黄梅戏也从采茶小调,经历了从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大师的艺术贡献,到“五朵金花”等前辈的努力,发展为今天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前辈们留下了无尽的艺术财富,自己和新时代的年轻演员们更应该守正创新,让黄梅戏变得越来越“年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黄梅戏。“怎么样守正创新?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们守正创新,要坚持坚守,真懂真信。用好红色资源,让大家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演员有信仰,作品才会有灵魂、有价值。守正创新,就是用最潮的方式展现最纯的中国文化。”

  在社交媒体上,袁媛是个平易近人的老师,会教网友一些基础的黄梅戏知识;在舞台上,她也会演一些反面的小人物,让台下的观众气呼呼地感慨“怎么这么坏”!在生活里,她说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闷、宅、喜欢安静的人,固定的三两好友,工作之余除了写写字、弹弹琴、上上英语课、锻炼身体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有人问她,女演员怎么看待年龄?袁媛笑了,“三十岁的我一定要比二十岁的我好,肯定是这样。”

  ◎文/宗合(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