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在二十世纪之初便怀着科学报国的理想到日本留学。“珩”在辞典上有两种解释,一是美玉,玉佩上面的横玉,形状像古代乐器磬;二是珩磨,一种精密仪器的光整加工方法。不管父亲为儿子取名时的想法是什么,一个“珩”字冥冥之中决定了王大珩的一生。

  17岁时,王大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担任了清华物理系助教。之后,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进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后,他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从此奠定了他终身的志趣和事业。

  1951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邀聘筹建仪器研制机构。次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后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正式成立。

  一切都是空白,包括用于制造科学仪器的材料——光学玻璃。国家能提供给他们的只有1400万斤小米,这是创建仪器馆的全部经费。在王大珩的鼓励和带领下,全馆从零做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光学玻璃的研制工作中。很快,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中国光学事业的帷幕就此拉开。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他们相继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以及一系列新品种光学玻璃,俗称“八大件、一个汤”,一举填补了中国在光学领域的空白。长春光机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1983年,王大珩调到北京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从此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他一手开创的光学事业,而是投向整个中国科技的发展。就在这一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试图通过建立全球战略防御体系,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不久,针对“星球大战”计划,欧洲推出“尤里卡计划”。而此时,改革开放才开始几年,在高科技发展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很大,如果不能迎头赶上,这种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王大珩联合其他科学家,一起提出了把中国推到世界高科技竞争起跑线上的一个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863计划”实施至今,不仅创造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使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这是王大珩70岁时给自己写的一首词,也是他对深爱着的祖国和光学事业的真诚表达。

  2011年7月21日,光学泰斗王大珩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

  ◎文/佚名(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