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不确定性”骇浪中寻找突破

  文 / 本刊记者 王莉莉

  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不断寻求经济突破,并致力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全球智库峰会上,国内外专家们围绕如何应对全球发展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碎片化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峰会的主题“直面多重不确定性 共创全球美好未来”凸显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与会者普遍认为,需要加强全球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的协同增效,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政策协调和对话交流,以应对紧迫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经济饱受冲击

  环顾全球,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各类风险、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球安全出现阵营化、对立化等令人担忧的现象;世界经济景气度虽有所回升,但高利率、高通胀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一些国家更无视世贸组织的规则,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安全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也从未像今天这么清晰,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形势不容乐观。

  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峰会上表示,发展是各国人民应有的权利,大国应带头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改善新兴市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条件,携手构建全球发展的共同体,做大全球经济的蛋糕。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要推动建立全球开放性的技术创新体系,让更多创新政策为发展服务,创新成果为人类共享。平等合作是全球治理的正确选择,要不断完善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加强南北对话和深化南南合作,推进政治协调和对话交流,携手解决好当前紧迫的全球问题和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说,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主要经济体政策分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类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多。这一背景下,更需要对话交流,推动各方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辰昕谈到,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途径,疫情以来,受地缘政治动荡、通胀高企、债务加剧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南北差距增长分化等问题越发突出,许多经济体面临增长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全球经济将维持中低速增长,总体会低于疫情前水平。

  “面对这一增长困境,个别国家打着所谓去风险的旗号搞贸易限制,甚至搞脱钩断链,只会割裂全球经济的联系,损害发展效率,增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赵辰昕表示,各国只有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拉紧合作的纽带,做大互惠的蛋糕,才能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更好地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世贸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表示,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对世界承担着重大责任。当今世界正经历复杂安全挑战和气候变化风险,在这两大威胁面前,如果缺少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名誉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一个世界允许存在两个系统、两种制度,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让世界受益。今天站在全球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对于中美而言,合作依然是双方最好的选择,中美彼此携手,可以解决世界上的很多难题。

  各方需共同推进政策协调和对话交流

  不少与会嘉宾提出,要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推进政策协调和对话交流。

  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表示,中国对维护全球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在面临战争冲突、保护主义卷土重来等挑战,充满不确定性的艰难时期,需要倡导多边主义,建立更加优化、更可持续、更公平的国际秩序,更好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平行专题会上,与会嘉宾表示,各国应加强科技合作和创新资源的协同增效,推动建立全球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各国合作共赢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落基山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庄·克来茨指出,我们需要讨论能源转型带来的健康、污染等问题。中国很早就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领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现在正在作为一个全球合作伙伴开展工作。

  在“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维护全球增长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平行专题会上,国经中心副理事长胡晓炼在发言中指出,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是维护全球增长的平衡性与稳定性的重要基石。2020 年以来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遭遇诸多挑战。新形势下应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聚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贸易投资环境优化、科技创新合作、绿色低碳转型等领域协调合作。要关注各方利益并全面评估主要国家重大经济金融政策变动造成的国际影响。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表决权。

  墨西哥前驻华大使何塞·路易斯·贝尔纳尔表示,当前全球协调机制面临地缘风险、供应链重构、新地区联盟和中美系统性竞争等多重挑战,未来加强国际协调机制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政治意愿。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认为,全球正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体系向以地缘为基础的国际体系转变,特别是一些国家动辄将规则武器化,对国际协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当前要进一步发挥 G20 机制作用,探索在金砖机制上融入经济和金融协调机制,推动清迈倡议在 RCEP 中发挥更大作用。

  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的挑战

  向经济全球化逆流说不,很多人将目光望向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23)》显示,2017年起,中国成为亚洲的价值链中心节点,与德国、美国共同成为全球价值链三大枢纽。

  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供应链加快重构,“美国以‘去风险化’为名,行‘去中国化’之实,我国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说。

  尽管如此,“全球化虽然在退潮,但全球化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作为“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的新增长点之一,拓展中间品贸易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间品贸易也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体、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体。去年领跑出口的外贸“新三样”中,生产锂电池用到的电芯、生产光伏板用到的涂锡铜带即为中间品。

  “中国对东盟等经济体的中间品贸易额在大幅增长,东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王一鸣分析说,一些跨国公司推行“中国+N”战略,在东盟设立生产工厂,促进中国对东盟国家的中间品出口。同时,中国部分终端制造环节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也带动了中国中间品对外出口。“这种供应链的调整变化,既给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新挑战,也给中国在全球配置供应链体系带来新机遇。”王一鸣表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