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管理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策略探讨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监管策略,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
  • 发布时间:2024-09-10 11:29

  丁立明

  (日照市东港区红十字会办公室,山东日照 276800)

  摘 要: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议题,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卫生服务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完善监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检测技术、强化部门协作等具体建议,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关键词:食品安全;卫生服务管理;监管策略;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产业链不断延伸,食品安全风险也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成为当前卫生服务管理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卫生服务管理的视角,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挑战及改进策略。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致病菌检测等关键环节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保障公众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1 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与挑战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以食品安全法为核心,形成了涵盖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标准制定、监督检查等环节的全链条监管模式[1]。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诸多挑战。①随着食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食品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复杂,潜在的安全隐患随之增加。②监管资源相对不足,面对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现有的监管人员和技术力量难以实现全面覆盖。③食源性疾病监测难度大,由于部分病例症状轻微或就诊率低,难以及时发现和报告。④检测技术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对新型污染物和致病因子的检测,现有方法可能存在灵敏度不足或检出率低的问题。⑤监管体系运行中还存在部门职责交叉、信息共享不足、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这些挑战不仅反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复杂性,也凸显了持续完善监管体系的必要性。未来,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技术、优化流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食品安全风险,提高监管效能,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性及策略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为制定监管政策和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监测效能,提出以下优化策略:①完善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全区域、全品类的监测点位,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②针对高风险食品和区域增加监测频次,实现动态风险评估;③根据食品安全形势变化及时更新和扩充监测指标,提高监测的针对性;④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监测数据的处理效率和预警能力[2]。这些策略可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监测框架,包括监测网络完善(覆盖全区域和全品类)、监测频率提高(针对高风险食品和区域)、监测指标拓展(动态更新和提高针对性)以及新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采取这些策略,不仅能够提高风险监测的全面性和精准度,还能够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快速响应,从而更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此外,还可考虑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及时掌握全球食品安全风险动态,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整体水平。

  3 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并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培训和指导。然而,现有监测体系在覆盖面和报告及时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①将更多基层医疗机构纳入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覆盖率,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3]。这不仅能够提高数据的代表性,还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②优化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简化报告程序,完善报告流程,提高报告效率。可考虑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自动报告技术,减少人为错误,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4]。同时,建立多渠道报告机制,如移动应用程序、网络平台等,方便医疗机构随时报告。③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趋势。通过多维度分析,如时间、地域、人群特征等,识别潜在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风险,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④建立监测结果的快速反馈通道,确保相关部门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实现卫生、食品安全监管、农业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提高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整体效能。⑤定期对医疗机构和疾控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诊断、报告和处置的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意识。⑥开展食源性疾病溯源调查,建立食源性疾病与食品安全风险的关联分析机制,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精准指导。采取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还能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通过加强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构建全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保障公众健康,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和传播。

  4 检验能力提升与质量控制

  食品安全检验能力是监管体系的核心支撑。近年来,通过改扩建实验室、增加设备、开展培训等措施,我国食品检验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型食品安全风险,检验能力的持续提升仍然至关重要[5]。为此,提出以下提升策略。①持续投入硬件设施,配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扩大检测范围和提高检测精度。重点关注高通量、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如高分辨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以应对复杂基质中微量污染物的检测需求。②加强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包括理论学习、实操训练、案例分析等,并鼓励检验人员参与国际交流,吸收先进经验。③鼓励方法学创新,特别是针对新兴污染物和致病因子开发快速检测技术。支持产学研合作,推动新型检测技术如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提高检测效率和灵敏度。④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参与室间质评、能力验证等活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内部质量控制程序,如标准物质使用、平行样品分析等,并积极参与国内外能力验证计划,持续改进检测能力。未来,还可考虑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分析技术,如机器学习算法在谱图解析、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探索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检验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实现检验能力的协同提升。

  5 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的优化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涉及多部门、跨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主要涉及卫健、疾控、水利、住建等部门。尽管已建立初步的协作机制,但在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方面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优化建议:①建立常态化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食品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跨部门问题,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②构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的监测数据和监管信息,实现实时共享和联动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③明确细化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具体职责,避免职能重叠或监管盲区,提高监管效率;④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针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组建跨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以农村饮用水安全监管为例,通过多部门协作,农村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状况已明显改善。其成功经验包括:明确划分水源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如卫健部门负责水质监测,水利部门负责水源保护,住建部门负责供水设施建设;建立水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异常情况,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开展联合巡查和整治行动,有效解决跨部门问题。此外,还可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库,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设立部门协作绩效考核机制,将协作成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推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分析。采取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部门间的协作效率,还能形成全面覆盖、协同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6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公众教育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连接监管部门与公众的重要桥梁,对于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减少不必要恐慌、促进公众参与监督具有关键作用。为实现有效的风险交流,应采取多元化策略:①建立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确保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信息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开;②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样化传播渠道,扩大信息覆盖面;③根据不同人群特点设计差异化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针对性食品安全教育;④建立举报和反馈机制,鼓励并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以腹泻防控知识普及为例,针对检出较多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情况,可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详细介绍该菌的特点和预防措施;针对13~44岁等高风险人群,重点开展外出就餐卫生注意事项的宣教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食品安全小贴士,增强公众自我防护意识。此外,可考虑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或体验式学习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建立食品安全专家咨询平台,为公众提供权威、及时的专业指导;定期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全面系统地向社会通报食品安全状况和监管成效,增强公众信心。采取这些多层次、多角度的风险交流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能促进公众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7 结语

  从卫生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本文全面探讨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优化问题,着重分析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检验能力提升、部门协作和风险交流等核心环节,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旨在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减少食品安全风险,更好地保障公众健康。未来应着重关注新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运用,以及如何构建更加精准、智能的监管模式,以面对食品安全领域日益复杂的挑战。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创新,有望建立起更为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加可靠的食品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琳,温圣军,袁刚.大数据在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22,38(11):82-85.

  [2]陈彬,管彬彬.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监测现状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5):5111-5114.

  [3]武小宁,江素萍,王亚丹,等.2018年—2022年九江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3,33(17):2153-2156.

  [4]念欲霞,郑玲玲.食源性疾病监测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1):83-86.

  [5]王文洁,李莹.食品中菌落总数检测能力验证分析[J].现代食品,2023,29(5):160-163.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