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柴仁缘 文:赖鑫琳
前段时间,美联社记者埃文·武奇拍摄的“特朗普遇刺照”火爆全网,照片中遇袭的特朗普在空中举起拳头,脸上流着血,嘴巴似在呐喊,他的身后飘扬着美国国旗,画面氛围紧张、构图完美,又极具隐喻意味。
这张静态影像深深地触动了大众的视觉神经,也让摄影记者获得了不少的关注。作为仍在跑一线新闻的摄影记者,我对这张突然走红网络的照片有着格外复杂的感受,这个群体久违的高光时刻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16 年前我从大学毕业进入媒体行业工作,在中国纸媒黄金时期入行,媒体环境很不错,公信力也很高,一大批具有高水准、职业高操守的媒体人奔波在新闻一线,佳作频出,那是一个中国记者职业高光的时期。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亲历过像“5·12”汶川大地震等许多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时期,我的前辈和同行们拍摄了无数与“ 特朗普遇刺照”同样记录着历史并极具影响力的经典单幅照片,那些被定格的画面,在当时是新闻的现场,在当下就是珍贵的史料,至今仍然会被人们所铭记。
这些流传甚广的静态影像通过媒体的传播、互联网的反复发酵,经过大众无数观看审视和阅读,已然成为新闻现场、历史事件中的一个个特殊符号,也构成了我们集体的公共记忆中的一个个鲜活切口。
高质量的静态影像与视频、声音、文字等介质相比,其叙事更精炼且具有富有信息量、易于保存和传播等特点,在可视化、可回忆、促进文化交流、提供研究素材和美学教育贡献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与民众产生情感上的链接与共鸣,也是我认为记录历史的最好方式之一。
近年来,全民摄影时代已然到来,对专业摄影记者的冲击非常大。结果可想而知,那些得以记载历史的好照片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真的不需要这样的好照片了吗?无数媒体人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的继续摸索前行,有的则选择悄然离开。
“特朗普遇刺照”让静态摄影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呈现出了独特视觉魅力并重回公众视野。它也像是黑夜中的一束烟火,让我和同行们抬头望了一眼夜空,那束烟火照亮的正是无数摄影记者“心中有光,足下有泥”的新闻理想和职业信念。我有理由相信,越是影像唾手可得、泛滥成灾的时代,越是需要具有温度、力量和感染人心的专业影像,这难道不正是职业新闻摄影未来的应有之道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