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面试的兴起
“AI面试面完了,稀碎,嘴在前面跑,脑子在后面追”“想在AI面试中脱颖而出,就得知道AI打分的底层逻辑”“听说保持微笑,眼神交流就能加分?”......在校招过后,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着求职的经验,而这些经历统一指向的是一场场AI面试。
综合这些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讨论,无外乎是面试技巧、AI评分机制、如何找到其中的规律等。面对AI面试这一新兴事物,许多求职者感到迷茫和不适;但同时,也给不少企业带来便利。
AI面试系统不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还在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年的校招中再度成为企业招聘的新宠。
据36氪报道,某公司研发出的AI面试为顺丰、沃尔玛、中兴、吉利、招行等500强集团服务,使用人次已经超500万。智联招聘的数据也显示,智联旗下AI面试产品“易面”在上线3年后,为9大行业的50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15万次的面试服务。
实际上,AI面试自2019、2020年已经开始推广。目前,市场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根据《2023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研究报告》,AI视频面试的应用场景占比已达31.8%。市场调查机构Resume Builder预测,到2024年,将有43%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采用AI技术。
欧莱雅(中国)的校园招聘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公司早在2020年就已引入了AI文本分析系统“HRTPS”,以应对大量简历的筛选工作。这一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面试初筛环节的效率。
是否靠谱?
当前市场上AI面试的功能普遍具有相似之处,它们会利用算法对求职者的答复、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声音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生成评估报告。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智联招聘、猎聘等公司都已研发出相应的AI面试产品。
猎聘旗下的AI面试产品“多面”,能够在一天之内完成超4000人次的面试。换算成人力,大概是3名面试官两天的工作量,且是在完全不休息的前提下。
智联招聘旗下的AI面试产品“易面”,则能够有效捕捉到面试者硬技能、软技能、性格、动机四大模块的岗位素质。
该款产品的工作人员对媒体透露,硬技能主要捕捉外在因素,如普通话、个人信息、动手能力等;软技能层面则包括沟通、学习、抗压能力;性格方面能捕捉的有世故性、坚韧性、宜人性等;动机方面则包括内驱力、职业认同等。
联合利华也曾发布过一组数据:通过AI面试系统,企业节约了100000个小时的面试时间,每年能省下100万的招聘成本。
但与此同时,有行业人士指出,由于AI面试系统的开发尚处于初级和完善阶段,有时会因为算法形成不公平的判断。
另外,有使用过AI面试的求职者表示,AI面试官通常会依据面试者在整个过程中的神态、语气来考察和判断性格特征,这些反而会增加求职者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现场的发挥。
除了容易紧张、时间紧迫之外,面试者的穿着打扮、背景环境是否整洁以及操作系统的技术问题,都有可能对结果造成负面影响。有面试者吐槽,由于AI面试的系统出现了卡顿,直接影响了自己的分数。
哪些企业涉足?
由于采用AI面试的系统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因此,当前市场中大型企业的使用率更高。据报道,AI面试通常会按照人次进行收费,采取预充值模式,单次使用费用为15至30元。企业在充值之后,可以享受AI数字面试官、评估报告、题库、短信和邮件批量通知等服务。还有一种定制化的服务模式,多用于春招、秋招等特殊招聘时期。
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专门的团队对相关系统进行开发。比如上海的近屿智能团队,就是专门针对B端的AI应用企业。他们在2018年推出了“AI得贤招聘官”,经历了四次技术迭代后,已渗透进制造、金融保险、医疗、互联网科技等十几个不同的行业。今年年初,近屿智能刚刚完成了千万级的A轮融资。
其他科技大厂,讯飞、智联招聘、猎聘、同花顺德等老牌公司也相继入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更新与完善,AI面试技术也在向真人面试官靠近。比如,猎聘对旗下“多面”进行了系统优化,在AI面试中引入了智能追问环节。
同时,为避免AI面试系统在智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形成偏见,还需要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尤为注意伦理和公正性的保障以及与招聘流程的深度融合。
正如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刘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的,AI面试制造商不应该只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部,而是要打通应聘者与AI面试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