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探析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网络载体
  • 发布时间:2024-10-11 21:11

  文/陈为化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至关重要,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的特点,探索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并明确以需求为导向、以引导为原则、以教学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等基本规律,对于推进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网络载体

  引言

  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并行的文明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精神文明不但指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精神成果,而且体现为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精神风貌[1]。由此可见,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精神世界活动的积累,包括人类积累的精神成果,表现为人类的精神面貌是内涵与外显的统一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场域,时至今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与现实空间并行的“镜像”空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往往要基于网络空间来进行,也就是说,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空间无限性、时间即时性、身份匿名性、传播裂变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掌握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对于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大学生精神文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

  与现实空间中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有所不同的是,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大学生的需求,更多地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事实上,和现实空间中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相比,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第一,网络空间拥有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随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对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逐一甄别网络信息的优劣,因此只能依据大学生需求,抓住重点,对症下药。第二,网络空间的信息更迭速度快,瞬息万变,很多热点信息很快就会被取代,这是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特点造成的,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无法有效确定固定的要点来施教,只能根据当前凸显的问题及时解决。第三,网络空间不断有新的信息产生、传播,这也就意味着,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会不断面对大学生的新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学会面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由上可见,由于网络空间的信息是海量信息,且热点信息不断更迭,因此,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满足大学生的当下需求,进行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使其呈动态发展。

  在具体的实施中,高校教师要集中精力解决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大学生当前的需求,解决当下的问题,要选择重点,进行针对性教育。比如在互联网空间中,有很多关于历史的阅读内容,特别是在自媒体中广泛存在,这些关于历史的阅读内容由于发布者水平有限、学术态度不严谨等诸多原因,存在很多不够准确或者是编者杜撰的信息,这给大学生了解历史、解读历史造成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应该以真实史料为依据,正本清源,还原历史,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提高问题意识,时刻准备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网络信息的传播、网络热点的出现,往往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律性,无法预测,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网络,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出发,关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较大的网络平台,把握网络平台信息的发展动向,及时发现信息热点,做出相应的反应,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更好地建设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

  2. 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引导为原则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一直延续着我国教育的传统,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说教式教育为主。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传统教育形式并不符合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事实上,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不同于现实空间中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一方面,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说教式教育与网络空间的教育情境不符。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固定的课时、固定的教学空间,使得高校教师的教学秩序得以保障、教育效果得以强化,但在网络空间里,由于失去了课时和教室的时空保障基础,高校教师的说教式教育则很可能被大学生所忽略。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高校教师是信息输出的一方,大学生是信息接收的一方,高校教师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因此,高校教师的说教式教育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网络空间里,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平等的关系,都是网络用户,这个时候,高校教师如果依然采用说教式教育,不但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还会招致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感。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不能照搬照抄老办法,要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引导。

  在具体的实施中,高校教师要做到灵活引导,采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循循善诱,来加强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高校教师可以挖掘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事迹,展现在网络空间里备受关注的爱国主义人物形象,通过展示爱国主义的优秀事迹和优秀人物,让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关注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再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更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里的海量信息,提取出优质的教育素材,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进一步认识、了解、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用于网络空间、实践于网络空间,同时,也要从网络空间的信息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2]。

  对于一些比较突出的网络精神文明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有的放矢、重点引导,如对待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大学生网络诚信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收集网络中关于大学生网络诚信的真实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诚信问题,要让大学生明白网络诚信的重要性,让大学生清楚缺失网络诚信会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损失,同时,要大力提倡网络诚信,让大学生在线上线下都能“表里如一”,并鼓励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诚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使大学生见贤思齐。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高校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灵活引导的方式,才能使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3. 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教学为基础

  虽然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与传统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因场域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内涵却是一致的。因此,与传统的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通过教学的方式,深化大学生在精神文明层面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明水平。

  从教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需深化。众所周知,网络空间是现实空间的反映,是现实空间的“镜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通用于网络空间,不会因为场域的不同而失效,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心骨”,则很容易被网络空间里的复杂且多元价值观念所影响,形成价值观的偏差,甚至产生失范行为[3]。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的教学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今天,网络空间已经发展成为与现实空间并行的场域,和现实空间相比,网络空间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则可能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摆脱困扰,因此,高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发现网络空间中的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成长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教学活动,提升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中,以案例的形式来介绍网络空间的相关问题,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生存的“免疫力”,有效面对各种信息,拒绝各种繁杂信息的袭扰[4]。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对于突出问题,要采用单独授课或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大学生说明事实、讲清道理,让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准确的眼光,去审视网络空间里的各类信息。

  4. 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网络为载体

  网络是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网络空间是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场域。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学“纸上谈兵”地进行,而是要深入网络空间,通过网络空间的宣传和教育开展。目前来看,基于网络空间开展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存在两个方面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媒介素养不高,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有限,具体反映在以下几点:一是部分高校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比较欠缺,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育;二是部分高校教师对网络资源和软件了解不够,很难适应目前的网络环境;三是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很难在教育中“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许多高校的网络平台还是以网站形式的校园网为主,往往发布一些新闻和通知,实用性强但教育性差,大学生的关注度也不够,虽然大多数高校也开通了高校微博、高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但由于很多时候内容照搬照抄校园网,并没有体现出自媒体应有的亲和力,因此,大学生往往很少关注。

  由此可见,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既包括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因素,也包括网络平台的设施因素,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因此,利用网络载体,强化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建设好高校网络平台。

  一方面,高校应该对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进行全面提升,增强高校教师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提升高校教师对网络空间的熟悉程度,具体来说,高校可以组织高校教师进行集体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交流、立项研究等多种方法,帮助高校教师积累经验,完善高校教师的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能力。

  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在内容方面,除了必需的新闻与通知等内容,还应该增加思想教育内容的比重,将思想教育内容作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积极推广。在形式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微博、高校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要通过自媒体平台有效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在沟通交流中解决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深化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5]。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对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势必更加重要,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因此,要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充分利用规律加大建设力度,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助力。

  参考文献:

  [1]孙丽丽.网络虚拟社会视阈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前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59-61.

  [2]时伟.网络虚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月刊,2013,(12):146-149.

  [3]杨飞霞.基于价值认同的当代大学生精神文明构建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90-91.

  [4]袁晓琳.守护网络道德是捍卫精神文明的根脉[J].人民论坛,2017,(21):76-77.

  [5]杨红星.高校精神文明网络管理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4-76.

  作者简介:陈为化,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大学生网络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1C5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