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初摭

  • 来源:教育论坛
  • 关键字:国学,文化,领域
  • 发布时间:2024-10-12 20:18

  文/周 华(汉川)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传统文化?国学包含着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乃往圣之绝学,亦是中华之绝学也。中华国学其宗旨为“为天地而立心,为生民而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而开太平也。”国学是凝聚中华民族文化之向心力,更是东方智慧之伟大之力量。在我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先进的传统的诗、词、联、书、画等文化,这是全世界的一笔十分厚重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本身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本身的伟大,是中华民族生之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也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之印记。国学的范畴广阔而宏大,她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全部范畴。这就是我国的经、史、子、集,即《四书》、《五经》等,还包括了中华艺术的《诗联》与《书画》;也包含了所有的历史巨著,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涵盖非常广泛,内容为多元化,有文学、药学、礼学、佛学、道学等各个领域,且都在国学的范围之内。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素养,纵观古今国学都以巨大的包容和恢弘的气度,对周边的国家乃至世界产生过也正在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当今盛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伟大的时代呼唤着国学与之相匹配,建造更加宏伟的国学殿堂,则成为我海峡两岸四地与海内外全体同胞的光荣职责与伟大使命。诗联书画作为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代诗联书画家更有其责任担当起弘扬国学的使命与开路先锋;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囯学的渗透与熏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追思国学、国粹,追思先贤们,历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无形之中被淡化起来,当今世界文化与物质被一“网”打尽,人们被目迷五色,除了孩子们读的课本中有零星古诗文,中小学已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学术有专攻,离国学更是遥远了。学生们对诗词、对联、书法、水墨国画、雅乐等产生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实在令人扼腕。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能培养孩子和成人们的典雅表达及表现文明雅致的行为,相反却容易滋生出“巍峨兮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文化基因,记录着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时候,对文化基因的追寻,乃至重建,就迫在眉睫了。我们主张必须从娃娃们抓起,否则,“无根”教育则必产生文化抑郁与惶惑,如此一来,又怎能以健康的兼容心态、坦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教育的功用,是在持续地格物致知中,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价值,为文明的创造服务。在新时代文明的进程中,新的一代肩负重任,首要任务是推崇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文明一道,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请在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给诗家李白、杜甫们以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让那一片源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飘自王维、杨万里、骆、卢的清风明月,在新的时代上空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人们心灵一份满溢充实;让下一代依然优雅如瓷、坚韧如丝。让这份优良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从世界宏观来看,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国这样,无论童叟、少长、男女,都会念诵几句唐诗宋词来;从大师计庶民,大都有过小时候被父母抱坐在膝上领读《三字經》《千字文》《古家姓》的经历,或是呀呀学语中浅显的古诗句的温馨记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薪火相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诗心。说咱们大中国是诗国,不算溢美之词。习总书记早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时作指示的那番感叹,足让我们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古诗词都很精典,这些古诗词应该嵌在人们及孩子们的脑海里,成为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如金庸家族六百年的文心雕龙之传奇,传承中华文化基因20多代,虽经时代变迁,这个家族却都能够一直名人辈出;查氏家风、文风也是靠中华文化延续600余年;还有领袖群伦的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周树人、胡适之、梁漱溟、辛太来、钱玄同、傅斯年、罗家伦、沈尹默、马叙伦、扬振声等等都是近代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他们无悔 无愧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而努力奋斗的精英者。我们后来人也要肩负中华文化的重任,自觉弘扬、传承与发展诗词楹联国粹,使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刻,口才与文笔俱佳,是使用中华文明、使用汉语之大师,毛泽东遣字成军,吐句成阵;既会用民谣俚语,又会调动古诗中的词句,赋旧以新意,还死语以生气;点石成金,撒豆成兵。一时间,笔下起风雷,纸上起风烟。是活学活用中华文化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旗引路,雾海扬帆,习主席领导全体国人劈波斩浪,前程锦绣;强国富民政策如星火燎原,神州举义。国民沐雨栉风,国民强,社稷安,国梦圆。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展示中国古典诗词的瑰丽多姿诗句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既有“磨损胸中需在刀”的愤懑呐喊,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还有“怒发冲冠”的报国之志,“窗前明月”的故乡情;“独上西楼”的长相思和“草长莺飞”的《梦江南》。

  中国的古典诗词,实在是博大精深,意境高远、内涵深刻、极富哲理;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基因催生剂,诗词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没有诗词对联、人文文化就会暗然失色;没有诗词对联就谈不上人文教育。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而流长;人人皆有一颗诗心,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是来自民间的《诗经》。其中,大诗人屈原的出现,奠定了我国诗词的根基,以后汉代有乐府,唐代有诗,宋代有词,元代有曲。而且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极其完整的阶段。三千多年来,诗与词在我国文学领域中占了一席重要的地位,而且深植人心。只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新体诗的兴起,旧体诗渐势微。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再遭封杀打压,半个多世纪以来,诗词已近绝迹。但诗词的生命力极其强劲,压不烂,踏不死,稍加“能量法雨”滋润,又重新得以复活了,如雨后春笋般地欣欣向荣了。

  中华诗词数千年以来,即闪灼着人性之光輝的自由之智慧、之情趣,道德之馨香;是中国文艺之花,几千年以来旺盛灿烂地生长在国土的每个角落里。这些花朵可以塑造和美化个人人格,启迪人之智慧,且对政治发展也有良性之动力,对我们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强国可以起到桥梁杠杆作用。是我的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之瑰宝;如不加以保护和发扬,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因此,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传承国粹传诵经典、传播诗词,时不我待,也义不容辞。

  (一)传承国粹是绵延中华文脉的需要。从中华诗词文脉历史来看,中国素享“诗国”盛誉,从《诗经》《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足以见得中华诗词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从李白、杜甫、欧阳修、李清照,到王冕、袁枚等群星灿烂耀古烁今,实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中华诗词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景区,而“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传承中华诗词联曲国粹,保住这个文脉,作为每个当代诗词楹联会员,都有责任传承,有义务弘扬。

  (二)传唱经典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需要。由过去的背诵诗词联语,演绎到今天的咏唱,是一种发展和创新。正如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教授所说:“这些诗篇都升华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篇章,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甘露滋润到中华民族的每个成员。”

  (三)传播诗联文化是繁荣中华文化的迫切需要。在传播中华诗词文化方面,总书记在身先士卒、亲力亲为,身体力行。他在许多国际国内讲话和文章中,用典283则,其中引用中华诗词53则,所以如何繁荣?首先是传播,传播是基础。

  作者简介

  周华,1942 年出生于天门市乾驿镇,从小受家庭熏陶,喜爱古典文学,尤对书法、国画、诗词、对联特别钟爱,焚膏继晷,钻研不辍。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楹联学会顾问(原副会长),汉川市诗词楹联学会创始人(原会长),被授予当代中华诗神,当代爱国诗人,当代诗坛楷模,中国实力派诗词艺术家,中国人文社会特殊贡献专家,中华诗词领军人物,首届中国艺术新华奖得主,孝感市文化拔尖人才。书法、国画作品多次获省级以上奖。40 年来,先后有 19 幅中国画、书法和对联被国家革命军事博物馆、第十一届亚运会、滕王阁文管会、湖北省农垦厅、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武汉中山公园、黄鹤楼管理处、湖北省政协、湖北文史馆收藏。此外,还有 150 幅中国画、书法和对联被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收藏。2020年7月10日被中共汉川市委宣传部授予“汉川市第九届文学艺术‘荷花奖’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文化守望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