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倚剑
灿烂的阳光下,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的木质大门厚重古朴。进门后,仿佛走进了一个木作文化传承的宝库,近万平方米展厅中,12个专题展览以木作艺术品、木质文物为依托,从介绍鲁班的故事开始,通过木作工具、木作漆艺流程、木作交通工具、木作建筑等六大部分,构成一部生动的中国木作文化“实体百科全书”,展示、弘扬了中国传统木作文化,让观众增加对木作文化的了解,感受到木作制品的魅力。
件件有讲究 处处是绝活
从进入博物馆那一刻起,每位参观者都在亲历一次木作工艺的美妙旅程。
什么木头适合做房梁,哪种做船又轻又防水?琳琅满目的木料实物展示出全国各地几十种树种的特性与使用方法。比如,对桑木特征是这样介绍的:“生长年轮明显,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乐器,用于雕刻等。”展厅内还展示了一根被分割成数段的圆木,最中心一段称为“心材”,适用于大体积用料需求,周围一圈为“边材”,渗透性较佳,易于涂装着色。有了实物展示,选料的窍门一目了然。
挑好木头,就该动工了。进入主展厅,参观者的目光都会被那一整面墙的工具吸引。形态各异的长刨、清口刨、槽刨,测量用的鲁班尺和墨斗,钳、凿、铳……各种各样的工具铺满墙面。
说到这些工具的用法,可就进入馆长王文旺的专业领域了,“完整原木得先用‘二人抬’大锯分解,风干后,根据不同需求再用其他小锯进一步分割,接下来还得把木料表面弄平……”王文旺仔细地向参观者讲述着,光是这面墙的故事就能说上半天。
修整好材料,下一步就是将各个部件连接在一起。博物馆内展出了90多种中国古代的榫卯,包含许多在直榫、燕尾榫等基础上发展出的不同样式,比如走马销、霸王枨这类榫卯,不仅能保证部件连接紧密,而且在一扣一推间就能便捷拆装。有了这些神奇的榫卯,小到玩具,大到殿堂,不用一胶一钉就能牢固拼合。
藏品勾勒大运河文化历史脉络
王文旺多年来走南闯北,收集了全国各地的木作作品。通过对比和研究,他发现木作中蕴藏着大运河文化的历史脉络。
这些藏品被统一放置在大运河文化展厅,展厅沿墙四面分割为一个个小块展区,按照运河流经的地区进行展陈布置。绕展厅一圈,即可观赏到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各个区域的木作藏品。
“受不同地域自然条件、人文风情的影响,各地器物有不同特点。拿北京与天津的马车来说,北京的马车在清代晚期还是传统式样,而天津的马车已经出现模仿外国的样式。大家看,坐人的位置变成敞开式的皮质座椅,就像影视剧中的外国马车。”讲解员带领参观者边走边看,从家具、马车等各类木作器具的样式、纹样等方面进行介绍。
展厅中央设置一块模拟水面的区域,展出数条木船,包括带篷船、连体船等样式,形态不一。这些船都是王文旺从运河沿岸收来的,人们曾驾驶这些小船在运河波浪中前行。王文旺发现,在南方使用的船只大多形态小巧秀气,这是因为当地河网密集,部分河道较窄。他还发现不少船只底部安装了铁片,他认为是由于当地河流虽多,但总有不相接的情况,居民需将船拖拽上岸,经过一段旱路再下水,船底铁片可以起到减少摩擦、节省人力的作用。
丰富研学活动吸引孩子
开办木作博物馆,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的魅力。“只有传承下去,才能保持它的活力。”抱着如此想法,王文旺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木作体验课程和研学体验活动的开发上。
如今,博物馆已开发上百种木作体验课程,既有基于木作技艺的组装(制作)榫卯鲁班锁、手工制作无动力小车和运河船等课程,也有其他非遗技艺和运河文化体验,如木屑刨花创意画、通州八景拓印、唐诗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等等。
王文旺博物馆为研学体验安排了专门的展厅与教室,里面摆满学生的作品。博物馆团队研制出各种主题材料包,如运河船、直升机、木牛流马等,即便没有老师带领,孩子们也能自己动手做出燃灯塔、四合院、泸定桥等作品。此外,博物馆还将手工制作活动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博物馆团队将学校课本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场景具象化,用木头制作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课本中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取材语文课本中的场景,通过孩子们的手,利用木作和泥塑相结合的制作方法,可以将《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出来。
“木作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手工制作活动也很吸引孩子们。这次参观让人收获很多。”一位家长满意地说。
(责任编辑:袁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