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涛:以腕间柔力撑起万千缤纷

  文|王雨荷 刘咏梅

  儿时兴趣,奠定艺术基础

  李文涛出生在湖北襄阳,从小就对手工艺非常感兴趣。他告诉记者:“我母亲年轻时就爱画画,我有个堂姐会绣花,从小看着她们做这些我就很喜欢。于是,自己也就学着做,我还绣过一个洗衣机的罩子呢。”正是儿时对手工艺的浓厚兴趣,为李文涛之后的艺术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份报纸,开启艺术人生

  2001年,20岁出头的李文涛跟随姐夫来到广州,想找一份与美工有关的工作。“一天,姐夫下班回来拿了一份报纸,上面有一篇关于佛山民间艺术社寻找新生代力量的报道。姐夫知道我喜欢手工艺术,就鼓励我去试试。”李文涛讲述,“看了报道后,我准备了一幅自己的画,带着去应聘,通过面试后被分配到彩灯车间学习。”从此,李文涛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偶遇良师,钟情佛山彩灯

  李文涛说,他的第一位师傅是当时的车间主任陈荣昌先生。他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师傅在彩灯上作画时心灵的震撼。师傅对他很负责,总是尽己所能指点,希望徒弟学到真本事。在师傅的不断指导下,李文涛深深地爱上了佛山彩灯。之后,李文涛继续钻研佛山彩灯。他说制作彩灯有设计、扎骨架、扪布、装饰等多道工序,不仅需要精巧的构思和灵巧的手艺,同时也是个力气活,需要手艺人有耐心、有韧劲。李文涛时常工作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他从不抱怨,而是乐在其中,他在每一次的设计中与艺术对话,在每一次的扎制中锤炼技艺。

  喜遇佳人,定居广东佛山

  2002年,也就是李文涛来到佛山民间艺术社的第二年,一位叫邓春红的女子也来到这里工作。之后二人恋爱、结婚,由于邓春红是佛山本地人,李文涛也就留在佛山。“原本是想来广东工作几年回老家去,没想到来佛山学了手艺,还在这里安了家。”李文涛说,“我是湖北襄阳人,却在佛山度过了23个春秋,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他们夫妻二人一人从事剪纸,一人从事彩灯,相互勉励,彼此启发,不断钻研,共同进步,现如今,已都是非遗传承人,为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作出了贡献。

  潜心钻研,点亮非遗之灯

  佛山彩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李文涛在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灯等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制作出许多新时代彩灯作品,受到众多年轻人的喜爱。

  今年是龙年,李文涛决定做一个龙头彩灯。2024年2月27日,李文涛在小红书账号上写道:“经过两周每日十几个小时废寝忘食的扎制,这个长120厘米、宽70厘米、高80厘米的铁线扎作小龙头终于扎制完成了。在扎制的过程中,不断迎来参观者的赞赏与祝福,我深感欣慰!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还有对我们手工艺人的尊重与肯定。我非常开心,也深知艺无止境。我的手艺只是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慢慢成熟,而绝不是已经站在了技艺的高峰。”配图中作品线条流畅,精美至极。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惊叹与敬佩之意,还有一些网友表示想登门学习。可见,在李文涛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佛山彩灯。

  龙头彩灯制作完成后,成品就挂在李文涛的工作室中,过往的游客与进店的顾客都纷纷与其合影,看到工作室陈列的彩灯作品大家都赞不绝口。每每这时,李文涛的脸上总会洋溢起欣慰的笑容,他开心的不只是大家对自己手艺和作品的称赞,更是大家对非遗的了解和喜爱。

  凭己之力,延续彩灯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传统灯笼被现代化的塑料模型替代,为传承非遗技艺,李文涛不断努力,让更多年轻人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近年来,李文涛走进中小学课堂,教授孩子们彩灯技艺,激发孩子们对佛山彩灯的热爱。同时,李文涛开班授课,耐心教授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希望他们能够传承佛山彩灯的精湛工艺,让彩灯文化生生不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