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写得棒人物更形象

  周飞

  “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对,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吴承恩仅用36 个字,就让猪八戒的形象一下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外貌描写的魅力!

  外貌描写,主要描写人的长相、服饰、身材、姿态。好的外貌描写,不仅是人物的画像,还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生活经历等。外貌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门道。

  写外貌,应当聚焦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即使是双胞胎,外貌也会有所不同,更何况是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呢?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刻画出祥子壮实的形象。那剃得发亮的头、和头差不多粗的脖子、颧骨与右耳之间的疤,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的人长了一张大众脸,很难看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先写实实在在的外貌,然后展开独特的想象,语言有个性,外貌自然就有个性了。想象的内容,通常用“好像”“似乎”“仿佛”等词语引出来。

  陈彦达同学在《我的曾祖母》一文开头写道:

  我的曾祖母没有什么特别的,十分平凡。她中等个头,常年穿着朴素的衣服,银白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慈祥的脸庞上一双敏锐的眼睛,似乎可以洞悉世间的一切。额头上几道深不可测的皱纹,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让人印象深刻。

  写眼睛,作者想象“似乎可以洞悉世间的一切”,突出了“敏锐”;写皱纹,想象“好像是岁月走过的路”,突出了“深”。作者抓住眼睛和皱纹的特点展开想象,没有重复别人的语言,用创新成就了个性。

  当你在不同距离、不同光线或不同心境下观察人物外貌,虽然人物外貌没有变,但是你看到的外貌绝对是不一样的。倘若你对人物外貌的观察不止一次,对人物外貌的了解越来越全面,便可以根据实际表达需要逐步描写人物外貌。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用到了这种写法,先看第一次外貌描写:

  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这位老人是天游峰景区的扫路人。交谈中得知老人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巨大的工作量使“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于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便有了第二次外貌描写: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作者分两次描写天游峰扫路人的外貌:第一次观察得比较粗略,侧重轮廓;第二次仔细打量,侧重细节。

  究其原因,交谈前,老人在作者眼中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交谈后,老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意。两次外貌描写,反映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有些文章,为了反映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形象,也会不止一次地描写人物外貌。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少年闰土的脸是紫色的,头戴小毡帽;中年闰土的脸是灰黄的,头戴破毡帽。鲁迅先生通过描写闰土外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

  外貌描写经常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综合运用,共同刻画人物形象。但要注意,如果外貌描写有其他“合作伙伴”,那么它们理应目标一致,齐心协力,不能互不相干,更不能相互矛盾。

  总之,外貌写得棒,人物更形象。生动的外貌描写不但可以突出人物特征、显示人物命运,还可以表现时代特点、表达作者的爱憎,从而加深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合理运用以上方法,定会为你们的习作增光添彩!

  (摘自《下一代英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