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六七
近些年,生态学家开始研究自然与声音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与其声音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当一个环境中的物种数量更多,这个声音就会更加丰富立体。而当一个环境不适宜生命生存,这个声音就会显得单调孤寂——毕竟一种动物消失时,它们的声音也会跟着消失。
如果反过来给大自然播放生机勃勃的声音,能否帮助其中的生物健康生长呢?
恢复牡蛎礁
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科学家就利用“音乐疗法”,成功帮助濒临灭绝的牡蛎礁恢复了生机。
牡蛎礁是由牡蛎附着在岩石上形成的生物礁系统。浮游状态的牡蛎幼虫需要先固着在牡蛎礁上,然后再让壳慢慢发育成熟,最终变成礁体的一部分。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全球牡蛎礁数量大幅减少,幼虫找不到理想固着地,导致无法形成新的牡蛎礁,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经过实验,科学家发现可以用鼓虾的声音召集到一个优秀的固着地。因为鼓虾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当地生态环境良好。将播放有鼓虾声音的音响放入海水后,牡蛎幼虫果然成群结队地赶来。只用了短短几年,科研人员就把濒临灭绝的生态系统挽救了回来。
复活黑鼠岛
巴尔米拉环礁位于太平洋正中央,二战期间,黑鼠随着美军入侵了这座岛。由于没有天敌,老鼠吃光了所有植物、贝类和幼鸟,将生态系统推向崩溃边缘。
如今,生态学家虽然已经把老鼠根除,但巴尔米拉环礁的生态系统仍远没有恢复原样——曾在这里生活的8 种鸟类还没有回来。鸟类在海上以鱼和浮游生物为食,它们消化食物后将粪便排泄到陆地上,也把海洋生物富含的氮和磷留了下来,起到“肥料搬运工”的作用,对生态恢复意义非凡。
为吸引海鸟回家,科学家在环礁上竖起多个大喇叭,全天候轮流播放5 种鸟类的叫声,希望引起路过飞鸟的注意,“哪怕它们不在岛上定居,留下一泡粪便也很好”。2023 年,一对灰背燕鸥(Onychoprion lunatus)被叫声吸引到岛上并定居下来,甚至生下一窝幼鸟。音乐疗法,初见成效。
加速霉菌生长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学者好奇声音是否同样可以帮助没有耳朵的微生物快速生长。研究人员把一种名为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的真菌分为两组,一组放置于没有声音的静室内,另一组放进类似的静室但每天为它们播放30 分钟白噪声。
到第3 天时,每天享受半小时轻音乐的真菌变成了鲜活的亮绿色。等到第5 天,研究人员已经可以计算出白噪声使哈茨木霉菌的生长速度提升了7 倍,产生的孢子数量增加了4 倍有余。
哈茨木霉菌可以使树木免受病原体侵害。学者畅想,今后可以在森林里播放这种声音,通过刺激真菌的生长来保护植被,涵养森林。
专家认为,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寂静预示着没有生命可以存活的敌对环境,会主动避开。反之,嘈杂代表着生机,会对生物产生天然的吸引。对没有耳朵的微生物和植物而言,它们虽然听不见声音,却可以感受到声波。专家认为,微生物和植物的细胞壁上存在机械感受器,可以捕捉声波产生的机械能,然后引发一系列复杂的信号反应,最终激活与生长有关的基因。
但是人们还应该对“声音疗法”保持谨慎。已经有实验证实,一种能够促进某些生物成长的声音,反而会抑制另一种生物生长。哪怕是同一物种,面对不同的分贝和频率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大概世间万物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乐品位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