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莱丽·贝琳:模糊现实与虚幻的界限
- 来源:摄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模糊,现实,虚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29 20:50
图/ 瓦莱丽·贝琳 文/ 塔蒂亚娜·罗森斯坦 编译/ 冯景丽
出生于1964 年的瓦莱丽·贝琳(Valérie Belin)是法国著名摄影师,她的作品巧妙地游走于现实与虚幻之间,探究假象、身份和表象等问题。贝琳曾在巴黎美术学院和巴黎第一大学等著名学府接受培训,现已成为当代摄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的巨幅作品通常以敏锐的精确性和光影之间令人回味的相互作用为特征,挑战传统观念,促使观众重新思考他们周围的世界。
贝琳风格独特的作品让人联想到笔墨的精确性,她同时使用传统和前沿的摄影技术,将抽象和具象元素结合在一起。从她早期的明胶版画到后来生动、复杂构图的作品,贝琳的摄影作品以其模糊的背景和对人体雕塑般的描绘给予观众审美领域的创新。
瓦莱丽·贝琳:我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摄影训练,我只是想学习艺术。我对摄影的兴趣始于在艺术学校学习期间,特别是在凡尔赛美术学院和布尔日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在那里我探索了各种形式的“造型和视觉表达”。摄影只是我感兴趣的众多媒介之一,还有绘画和电影。后来,我又在大学学习了艺术哲学和美学,这拓展了我的研究领域。这种多元化的背景真正塑造了我的摄影方法,即从艺术和概念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纯粹的技术角度。当我开始从事视觉艺术创作时,摄影刚刚开始获得艺术界的认可,这对我来说是将摄影作为一种创作媒介的最佳时机。
瓦莱丽·贝琳:我的第一批摄影作品主要以概念方法为指导,我的摄影主题是 “摄影本身”,其核心是摄影高于光和物质。当我开始拍摄人物“肖像”—健美运动员、模特、模仿者等人时,我开始对转换感兴趣。对转换的关注源于我对图像和表象模糊性的探索。毕竟,摄影是对现实的转换再现,拍摄对象的转换与发生在图像内部的转换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瓦莱丽·贝琳:在1930 年代、1950 年代等时期时,艺术和摄影中的女性形象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我认为女性在历史上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似乎她们的主要功能是被欣赏和展示,往往被描绘成社会背景下漂亮的、可收藏的事物。女性的形象往往反映了整个社会,在很多方面,我认为这一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对摄影和媒体如何延续这些陈规观念很感兴趣,我的作品具有批判性,因为它参考并挑战了这些传统的刻板印象。
瓦莱丽·贝琳:我创作的每个系列都是一个独特的项目。在《黑眼苏珊》中,我继续探索摄影的混合特性,将精确的技术与创造性的表达融为一体。创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我拍摄肖像,重点关注模特的造型。然后,我拍摄鲜花和花束,我将它们摆放成类似壁纸效果的装饰图案,这些花卉图案具有示意性和装饰性。画面的主要色调我会刻意限制在两到三种色调,以黑色为主。这种最小的色彩范围让人联想到连环画的简化色调,给画面带来一种人工感,几乎就像在表面涂抹化妆品。这两张独立的图片最终形成了第三张图片—女性的脸庞与花束的完美融合。我为这个项目选择的女性代表了一种优雅的形象,其造型具有1950 年代的美感,略显僵硬、精心搭配,让人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例如,精心设计的波浪式卷发与花朵的巴洛克式造型相呼应,而珍珠则有助于弥合人物的平面感和花束的立体感。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增加形状和减少细节,在女人和花朵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感,在视觉体验层面,花朵和女人都被视为纯粹的装饰。过多的装饰将画面置于形式主义美学之中,但同时也唤起了一种逃避感,即拍摄对象几乎消失在画面强烈的风格之下。
瓦莱丽·贝琳:比较有挑战性的是,摄影是一种非常“概念性”或“知识性”的媒介,但正是这个特点也给我带来了最大的满足感。最有价值的方面当然是体验本身,我可以与拍摄对象建立直接的关系,捕捉到真实而直接的东西。
瓦莱丽·贝琳:摄影自发明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如今,它已成为一种混合媒介—我们使用相同的设备来创作静态和动态图像。在许多方面,我们不再仅仅制作“照片”,而是制作更广泛意义上的图像。不过,我相信摄影仍将保留其作为静态图像的独特性,即可以在屏幕上观看,也可以打印或固定在实物支架上。摄影的物质性—无需依赖技术就能以直接、有形的方式触摸和观看—仍将是至关重要的。我不认为摄影仅仅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分支。对我来说,它仍然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制作媒介。然而,人工智能可能会在塑造未来图像创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将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生成广告、插图和标准虚构内容的图像,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信息领域,人们将更难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人工生成的。尽管如此,我并不认为人工智能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顾名思义,艺术与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经历息息相关。人工智能缺乏这些基本的人类品质,它只是一种工具。我认为,人们最终会对人工智能的创作感到厌倦,因为从本质上讲,它们缺乏原创性。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完全复制人类创造力和情感深度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