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 来源:摄影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昨天,今天,明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1-29 20:54
摄影并文/ 潘超群
聊了这么多我在马格南学习的体验,经常被问到各种各样关于马格南的问题。有朋友好奇马格南到底是怎么来的,也有朋友质疑时至今日,马格南是否还具有曾经的价值与意义;有朋友坚信马格南依然代表着摄影界的最高水准,也有朋友认为它早已成为过时和守旧的代表。
今天的文章,就想与大家一起回溯历史、旁观马格南的传承与挑战,聊聊马格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享有极高声誉的马格南图片社
1947 年,四位极具影响力的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乔治·罗杰(George Rodger) 和大卫·西蒙(David Seymour)—在巴黎和纽约两地共同创建了马格南图片社(MagnumPhotos)。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摄影史上的一次里程碑,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摄影纪实时代。
四位创始摄影师皆在二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摄影经验,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苦难,也亲身经历了战后媒体对摄影记者和摄影作品的严格限制。彼时的新闻机构掌控着摄影作品的传播权,不仅肆意修改、裁剪甚至歪曲作品的原始意图,更频繁地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摄影师的劳动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四位创始人怀着共同的愿景,决定打破这一限制,赋予摄影师更多的自主权。他们设立了合作社性质的马格南图片社,旨在为摄影师提供创作自由,同时确保作品能够以真实、深入的方式展现给世界。
另一个成立马格南图片社的重要动机是为了加强对摄影作品版权的保护。马格南致力于让摄影师对自己的作品拥有完全的控制权,无论是作品的发布还是使用方式,都由摄影师本人来决定。这一理念也是“亨利·卡蒂埃- 布列松坚决反对裁切照片”传言的由来。事实上,布列松并非全盘否定对作品的裁切,而是坚决反对未经他本人同意的任何形式的修改。马格南图片社因此成为摄影师保护自己版权与创作自由的象征,这种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马格南图片社的名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实践与一代代摄影师的努力之上。早期的马格南成员,几乎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摄影记者和纪实摄影师,他们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要的地区冲突报道。在那个信息传播渠道有限的年代,通过他们的镜头,人们得以目睹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人类的坚韧与脆弱。此外,马格南摄影师还将目光投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重大社会议题。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关注,加上对摄影师权益不遗余力地保护,使得马格南在世界摄影界树立了独特的地位和广泛的声誉。
马格南的“困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记录与观察世界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成立77 年的马格南图片社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个曾经引领纪实摄影潮流的伟大机构,是否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如今,马格南所面临的挑战可谓多重且复杂,仿佛处在一个难以突破的困境中。
首先,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这个行业整体都在经历巨大的冲击。摄影师们曾是时代的见证者,亲临历史的前线,记录下那些决定性瞬间。然而,今天的视觉记录不再仅仅依赖那些亲赴现场的专业摄影师,而更多地来自普通人,也就是以往作为观众的个体。在世界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中,公众最早看到的影像几乎都不是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而是那些恰好身处现场的普通人,用手机拍摄并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这种实时、零时差的信息分享彻底改变了影像的传播方式,削弱了专业摄影师的角色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战地报道的风险加大,媒体对摄影师的投入减少,导致他们的作品和故事逐渐被边缘化。回顾最近的冲突,有多少真正让人铭记的“伟大”战地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引发全球范围的共鸣与反思?
其次,全球图像的创作数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每天有超过18 亿张图片被上传至互联网上。图像在数字时代的爆炸式增长,不仅降低了其独特性,也逐渐削弱了影像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人们在这巨大的“图像洪流”中逐渐失去对优秀作品的敏感度,甚至对那些原本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也变得麻木。更为复杂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生成的合成图像数量激增,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模糊。AI 生成的内容以惊人的速度复制和扩展,这不仅让真实的摄影作品被淹没在信息噪音中,还使得摄影师的专业性和地位遭到空前的挑战。面对AI 技术的“创造性侵蚀”,摄影师的身份显得愈发尴尬。
此外,自媒体的崛起带来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界限的模糊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而传统媒体的迅速衰落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对于摄影师而言,曾经为他们提供创作资金和展示作品的平台正日益减少。如今,许多传统媒体面临财务压力,缩减了对于长期摄影项目的支持,也减少了对影像作品的投入。这种环境下,摄影师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完成深度报道,他们的作品更多地依赖于社交平台的自发传播,而非传统渠道的精心编辑与策展。这种局面让摄影师们不得不在不断萎缩的空间内努力寻求出路。
归根结底,马格南面临的困境是当今摄影行业整体格局变化的缩影。无论是新闻摄影的角色弱化、影像的泛滥,还是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转变,这些都深刻影响了马格南的前景和未来。然而,正如这家机构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断革新的精神,马格南能否在这些挑战中找到新的定位,继续保持它作为纪实摄影标杆的地位,将取决于它能否适应并突破这些严峻的现实困境。
马格南的求变与明天
自成立之初,马格南图片社就从未安于“功劳簿”上的光辉历史,而是一代代摄影师伴随时代的变迁,持续不断地重塑着这一传奇机构的发展方向。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马格南始终在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并通过其摄影师的创新,赋予纪实摄影新的生命力。
从摄影本身的角度来看,马格南其实从未陷入过时的境地,也不会止步于过去的成就。每一代新的摄影师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与灵感,为马格南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其不断进化。对于我个人而言,马格南的转型有两个特别关键的时刻:首先是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在1966 至1969 年期间担任马格南主席。他以其风趣幽默的街头摄影和对人性本质的敏锐观察而著称,标志着当时处于巅峰的马格南图片社开始探索一种不同于传统纪实摄影的路径。厄威特引导马格南从聚焦于宏大社会问题转向对日常生活的微观观照,更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开始出现在马格南的镜头下。这种对平凡瞬间的洞察,为纪实摄影带来了更加广泛的情感共鸣。
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2013 年至2017 年,马丁·帕尔(MartinParr)担任主席期间。他有意无意地将马格南向当代艺术摄影的方向推了一把,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社交媒体,以及新兴科技的崛起,帕尔带领马格南积极应对这些变化,探索新的传播渠道和业务模式,确保摄影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这一时期,马格南也迎来了更多风格各异的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纪实框架,表现手法更为多样化、个人化、艺术化,甚至具有颠覆性。例如,奥利维娅·阿瑟(Olivia Arthur)、格里高利·哈尔彭(Gregory Halpern)和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de Middel)等。
另一方面,马格南也始终坚守纪实摄影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摄影,曾被视为了解世界的完美工具,但在今天的信息洪流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摄影有时反而成了一种噪音源。然而,可信赖的纪实摄影师通过富有个人视角的真实图像,依旧能够帮助我们在混杂的信息中保持冷静,寻找真相。这种基于事实的摄影作品,在互联网和AI 生成内容的噪音中,成为观众理解世界、追求真相的精神依托。
如今,马格南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摄影师,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年轻人才的教育上。通过各种形式的线上和线下课程,马格南为来自全球的年轻摄影师提供了从短期密集培训到为期一年的多种选择。这不仅是为了传授技术,更是为了激发年轻人对摄影的热情,培养他们对影像创作的敬畏和尊重。马格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摄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表达工具,能够在未来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马格南也正在追求更加全球化的视觉叙事,努力摆脱传统“西方视角”的局限性。如今,马格南越来越多地吸纳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摄影师与作品。例如,近年来,来自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地区的摄影师纷纷被提名,展现了更多元的文化表达。如果未来有东亚地区的摄影师加入马格南,也将是顺理成章的事。这种多元化不仅让马格南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呈现全球社会的复杂性,还使其作品涵盖更广泛的文化视角,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同时,新的摄影师群体带来了新鲜的创作思维和叙事方式,让马格南的作品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产生更广泛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