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四川样本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体制,改革,样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01 17:22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四川报道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活力、增添动力的重要保障。
四川省,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省份之一,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出一批论证成熟的改革举措,既解决当前财政面临的突出问题,又推动财政长期可持续发展。
加强统筹,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
周末,早上9点多,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攀枝花公园游人如织,缆车处更是排起了长龙,不少外地游客慕名来到园内的动物园打卡拍照。
别看现在攀枝花公园颇有出圈势头,但去年还面临经营困难的窘境。受限于管理运营体制机制等原因,公园长期服务功能发挥不足、运营举步维艰。
攀枝花市财政局局长彭骏透露,近5年攀枝花财政年均投入达1100余万元,仅够维持人员工资发放;同时公园缺乏配套服务性设施,导致部分经营性资产长期闲置,发挥不出效益。
彭骏表示,为有效盘活闲置资产,攀枝花通过机构改革,让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公园管理,同时出让公园配套服务项目5年经营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最终形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社会资本方+合作方”共同运营模式,不但让公园火了起来,还能逐步为财政作贡献。
据攀枝花财政局统计,经营权出让不仅实现了2700万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还将带来后续5年税收和非税收的持续增长,预计每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800万元,同时公园的管理成本支出则每年减少700万元。
面对类似攀枝花公园出现的国有资产创收问题,主动谋划、统筹财政资源成为四川财政的应对之策。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四川正在构建“大财政”收入管理格局,除加强财政收入、转移支付、结转结余等“资金”统筹外,在资产、资源、资本统筹方面均开展了探索。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方案,对各级政府拥有、管控的实物、债权、股权等国有资产和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等国有资源进行“起底式”清查,分领域、分类别建立闲置低效资产资源台账,开辟产权确权绿色通道。同时,探索省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收储盘活、开发出让机制,收益按规定缴入省级财政,持续做大省级财政收入规模。
四川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全省实现资产收益285.38亿元,与2018年相比基本翻番,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
四川省财政厅资产处副处长康慨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四川合理设置了国有独资企业收益上缴比例,督促国有控股 (参股) 企业原则上按照不低于同类国有独资企业收益上缴比例进行利润分配。同时,建立“企业主动申报、财政审查复核、监管部门督促上缴”的管理机制,委托中介机构对省级国有资本收益进行复核,确保国有资本收益应收尽收。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省完成国有资本收入164亿元,其中省级30.6亿元。
锚定重点,精准施策支持产业发展
开源节流相向而行。除了保障增收,在财政支出方面,四川省更加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古老的盐业、手扎花灯、恐龙化石,是大多数人对四川自贡市的印象,但就在自贡市贡井区,一架架科技感十足的无人机翱翔在空中。
这里便是自贡市航空产业园区,不久前园区测试了四川自主研发的国产化双发无人运输机。如今,自贡市已经成为低空经济企业入驻四川省的首选之地。
其实,在此之前,很难有人将自贡与无人机联系起来。自贡当地居民感叹,无人机在自贡的发展就像变魔术。
这样的“无中生有”得益于四川财政的精准施策。
“为加快布局低空经济,自贡财政探索了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的转变,组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引入头部公司沃兰特航空,实现了低空经济项目的新突破。”自贡市财政局局长冯永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为了实现绿色转型,加快开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自贡财政精准施策,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无人机及通航三大千亿级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
而在距离自贡46公里外的内江市,财政支持政策因地制宜,选择了现代农业。
内江市资中县的一片农田种满柑橘,当地农户李大刚开心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今年又是丰收年,柑橘林年年都挣钱,日子越过越“巴适”。
这里是内江市一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政府资金投入与引进社会资本,当地获得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不仅建成标准化的生产基地,还有完善的仓储物流体系和深加工设施。
该园区负责人肖文武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介绍,园区还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带动了该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蒲涛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表示,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资金采用竞争立项和以奖代补方式,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江市既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又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内江市利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领域,形成了多元投入、合力支农的新格局。
无论是自贡市的无人机产业园还是内江市的柑橘园,都是四川财政精准施策的缩影。
“针对重大项目、重要行业、重点区域发展需求,我们通过专项资金、税收政策、引导基金、财金互动等多种政策手段,定制‘政策包’、打好‘组合拳’,予以精准支持。”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各类财政政策工具协同,增强政策叠加效应,促发展合力、提升发展效能。”
严格管理,加强财政绩效监督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2024年,四川省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资经营预算用于促发展(含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保障)资金总量预计将超过1.7万亿元。
未来四川省该如何持续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上述负责人表示:“管资金、管政策、管项目,都必须管绩效和监督。”同时,建立“三管三必须”工作机制,强力推动绩效评价和财会监督结果与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政策调整实质性挂钩,让各级各部门责任更加明确,管理直达末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这便是四川财政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成都市财政局绩效处处长段炼向《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透露,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成都市建立了“部门自评估+财政重点评估”机制,对新增特定目标类项目、年度预算增幅超过10%或增加金额300万元以上的延续性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未经评估或评估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纳入预算项目库。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周克清也赞同四川的做法。他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阶段财政支出与预算管理只有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并发挥长期效应,才能杜绝不合理预算,真正实现阳光财政的目标。
“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省份之一,不仅是产业转移承接的腹地,更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高地。财政资金精准投入才能持续保障四川省经济稳增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邓菊秋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她表示,财政支出管理机制是关键问题,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审计机制,将使财政资金的使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性,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
四川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四川省在财会监督方面将聚焦重点资金、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坚持小切口、大纵深,开展抽样式、穿透式监督。建立“三合一”推进巡视巡察、审计检查、财会监督问题整改机制,实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每季度重点跟踪督办。探索监督检查问题综合评价体系,立体反映市县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精准实施评估预警。下一步财政厅将加快修订“四川省财会监督条例”,推动实现“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五个层次监督并行,着力构建“大监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