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诗卷,铺展无穷的远方

  • 来源:网络视听
  • 关键字:诗卷,远方,收视率
  • 发布时间:2024-12-13 16:25

  文/王春丽

  2021年,引领观众走进唐诗诞生现场的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季横空出世,收获如潮好评。时隔三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重磅推出6集纪录片 《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以下称《唐诗2 》)。该片已于8月26日至31日在CCTV-9纪录频道和央视频同步播出,再次获得高度关注。根据专业收视调查公司美兰德蓝鹰数据,8月31日晚间黄金档所有电视节目中,《唐诗2》从众多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收视率进入前10。

  《唐诗2》分为《石鼓歌》《寒江雪》《出塞曲》《琵琶行》《双星会》《相见难》6个主题,聚焦影响诗人人生和诗歌创作的关键阶段,在唐诗与观众之间架设一道诗意之桥。

  行走与停顿:见天地见众生见诗魂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清代编纂的《全唐诗》就有900卷之多,收录2000多位诗人的48900余首诗歌。很多优秀之作不被大众所知。《唐诗2》要做的,就是向公众普及唐诗佳作。它选择的不是在演播室里坐而论道,而是一条艰难的路——走向唐诗诞生的现场。片中的“行走”则被编导赋予双重使命:去遇见唐诗描绘的天地,去触达诗人的心灵秘境。

  《唐诗2》每集选择一位文化人士,带领观众寻访唐代诗人的踪迹。所到之处,千年前的风景依旧鲜活,诗人留下的文化印记仍然可辨,有些甚至比当年还要深入人心。全片把唐诗中描述的或雄奇或清雅或壮阔或幽微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石鼓歌》中岭南山地的蔚然深秀,《出塞曲》中大漠落日的苍茫雄浑,《琵琶行》中江州竹林的青翠欲滴,诗作中的场景、氛围都被具象化。片中的人文景观同样动人——戈壁滩上吹奏筚篥的小伙儿,讨论韩愈的调皮少年,山村小院灯火下的笑语连连……通过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画面,作品呈现被唐诗浸染的诗意中国。

  在每一段行走中,寻访人和受访嘉宾都会结合所见所闻,以自然放松的姿态谈及对诗作的看法和感悟,以及对诗人人生和创作经历的解读,引导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唐诗的丰富意蕴,并力图将它拓展到美学和哲学的层面。

  而片中的“停顿”,则代表寻访人抽离唐诗现场后的表达,有回忆、有感悟、有剖析。这些段落只为寻访人而设,因为他们是“行走”的核心人物,他们的“停顿”不仅承上启下,也恰恰是每集节目的点睛之处, 高水准的表达随处可见。如果说 “行走” 更多代表感性认识, 那“停顿”就更趋于理性评价,二者结合打造的这本厚重的唐诗影像教科书,兼顾观赏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描摹与留白:诗里诗外的想象

  唐代距今已千年,诗人留下了超越时空的经典作品, 但他们留下的踪迹, 有些早已不复存在。这对纪录片创作来讲,无疑是一种挑战。在《唐诗2》中,这些难题被巧妙化解。以《相见难》为例,这一集堪称“平地起高楼”。

  在近来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创作中,不乏采用搬演、动画等再现手法,完成历史部分的叙述。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第一手资料缺失的遗憾。但是,这种手法有时也会影响整部作品的基调,如过多的搬演会显得“出戏”。

  《唐诗2》显然追求一种敦厚拙朴的纪实风格。片中说“李商隐的物质世界已经荡然无存了”,虽然跟李商隐直接相关的历史遗存较少,但摄制组并未采取再现的方式,而是合理想象、认真求证,描摹出一位既热烈又含蓄、既多情又多思的李商隐,同时很好地呈现了他所处的晚唐时代风貌。

  寻访人黄晓丹前往洛阳古墓博物馆,观赏成功修复的安阳赵逸公墓壁画,从李商隐同时代的画作中,遥想诗人所爱女子柳枝的风姿;与作家青青坐在诗人曾经去过的王屋山道观外,仰望星空,畅谈其诗的深邃意境,感叹宇宙之大;在诗人“或许去过”的唐代建筑广仁王庙、龙门石窟,发现与他诗歌意象相对应的画面;聆听复制的战国锦瑟发出的清寂之音, 诵读 “锦瑟无端五十弦”……在学者黄晓丹和壁画修复师、服饰史研究专家等人的娓娓讲述中,作品层层描绘诗人诗作的样貌。

  在“描摹”之外, 《相见难》也有些许 “留白”。正如片中所说:李商隐的诗歌是一个谜局,他告诉我们有一个秘密,却不告诉我们谜底。纪录片根据可考的资料想象和推测,嘉宾发言也点到为止,并没有认定哪一个是唯一谜底,从而引发观众思考。李商隐诗作朦胧幽隐和多义性的特质,也由此传递给观众,留下可回味的空间。

  殿堂与江湖:诗意无处不在

  《唐诗2》视野开阔,立意高远,把唐诗放在广阔深厚的人文背景下加以艺术化呈现,不仅用影像搭建学者、诗人、作家等文化人的唐诗天地,同样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捕捉他们身上的“唐诗因子”。

  在旅途中,在对寻访人的采访中,《唐诗2》借由文人雅士构建一座属于唐诗的文学殿堂——寻访人西川铿锵有力地吟诵“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令观众领悟这正是韩愈中正刚健的人格写照;国乐大师方锦龙指尖流淌的旋律,诠释千古绝唱《琵琶行》的魅力所在;还有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谈及唐诗的写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唐诗2》带领观众走进唐诗的圣殿,激发他们探寻中国人的文化根脉,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美好、浪漫。

  诗歌被认为是文学的冠冕。对中国人来说,唐诗更是冠冕上的明珠,但并非遥不可及。走向乡野闹市, 寻找被唐诗塑造的民风民俗,是《唐诗2》着力展现的“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其中,《石鼓歌》用大量篇幅展示韩愈不仅进入了史书,更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供奉韩愈神像的韩泷寺,西川与进香还愿的王老板聊天,得知他女儿考上了研究生,原来韩愈被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当摄制组离开时,乡民鸣放鞭炮为他们送行,西川大为感动,说此举“有古风”。在《寒江雪》中,清明节的永州,民间会为纪念柳宗元连唱3天大戏;连续多年组织“柳子宴”流水席的邹大姐,笑说她会一直办下去……通过这些故事,《唐诗2》呈现作为文学瑰宝的唐诗,在进入殿堂的同时,也走向民间。它深植于中华文明沃土,融进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访古与抚今:澎湃千年的诗情

  虽然拍摄的是古代诗歌,《唐诗2》却始终立足当下,以现代眼光回望唐诗,努力发现唐诗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彰显唐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魅力。

  全片的“行走”部分,采用进行时态、线性叙事,寻访人基本依照唐朝诗人涉足的时间顺序,抵达各个唐诗现场,中间没有穿插段落。即使在千年前诗人曾留下足迹的地方,纪录片也没有引入再现环节。《唐诗2》呈现的这种访古,与时下一些历史类纪录片不同的是,它不追求形式上的古今穿越感,它着力传达的是唐诗中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诗犹如天边的月亮,抚慰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品格和审美趣味。

  《石鼓歌》中,西川指出,韩愈创造了330多个成语。随后出现的镜头,就是男女老少脱口而出的 “浑然天成” “寥若晨星”“爱才若渴”“不平则鸣”。这些千年前诞生的成语,早已进入现代汉语,唐代诗人韩愈就活在中国人的当下生活里。《出塞曲》中,寻访人韩松落走过边塞诗人的道路后说, 他的家人从新疆迁徙到甘肃,几十年间一直生活在丝绸之路上。在此,韩松落家族和边塞诗人突然有了超越时空的链接,带给观众不期然碰撞的惊喜。末尾,韩松落阔步走在巨大的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中,无数面“超级镜子”在阳光下闪耀生辉。斗转星移,人世变幻,戈壁滩早已不再是荒凉的代名词,而那澎湃的诗情,那一往无前的豪迈之气,却一脉相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中国是崇尚诗的国度,用纪录片的形式来传播唐诗,《唐诗2》以严谨的态度、扎实的考证、精良的制作做出了很好的尝试。跨越千年和万里,它将册册诗卷化为生动鲜活的影像,编织出诗意中国的斑斓图景,让那些不朽的诗句时时照耀着我们,去往无穷的远方。

  (作者王春丽系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编辑)

  责任编辑:田可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