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作,疗愈,摄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12-28 19:25
编辑:刘东 文:张莉华
在书店的一个角落,偶遇到这本书。它的英文名为 How art can change yourlife,直译为“艺术如何改变你的人生或者如何改变你的生活”。不过我更喜欢它的中文名——《愤怒的大日子》。“愤怒”两个字中饱满浓烈的情绪能量迎面而来,令人不容忽视。“大日子”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多为值得庆祝纪念的时间,让人跳脱出对愤怒的恐惧,与众多一看就是长难句子书写的厚重的艺术类书籍不同,它多了些与人亲近的生活气息。果然,我被它深深吸引了,它为我打开艺术家生活中的另一面,带着我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观看艺术,重新理解创作对艺术家的意义。虽然书中多以绘画为主,但我认为,书中所说主要在于创作与人内心及情感的连接,摄影作为一种创作与表达的方式,具有相同的功效,且更便捷易上手,故而推荐。
这本书的作者名为苏西·霍奇(SusieHodge),1960 年出生,是一位艺术史学家、作家、艺术家和记者,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她出版过 100 多本书籍,曾两次被《独立报》评为头部艺术作家。这本书是她较新的一本。在这本书中,霍奇以一幅画结合一段文字的形式,以轻松易懂的图解展示这些创作者如何利用艺术来处理困难的情绪并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告诉我们视觉艺术不仅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和信息性,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减轻焦虑和压力,并为我们在面临生活挑战时提供有力实用的工具与方法。
《愤怒的大日子》谈及的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在不尽如人意的日子里,向内在探索,与恐惧共存,和焦虑为伴,甚至在身心受辱、遭遇病痛、贫乏困顿的生命旅程之中依靠创作来抒发、缓解自己的感受与情绪。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创作,都像一盏烛光,为自己与他人点亮前路。
它分了十二章节,将我们常看到的 72 幅经典画作分类,从弗里达·卡罗直面焦虑到亨利·马蒂斯拥抱幸福,从路易丝·布尔乔亚战胜恐惧到奥古斯特·罗丹找到希望,这本书为我们展示如何利用艺术来克服困难的情绪并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所有艺术都可以拓宽知识,带来乐趣并挑战我们的假设,但它也可以帮助抚慰、平静、启发和提升思想与精神。即便是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艺术依然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在这十二章节中,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如何消除愤怒、帮助克服悲伤、激发自我反思以及应对其他精神挑战。多年来,我们获得的信息,都是艺术家在传达对世界的看法,对观念的解构、对形式的突破等,这些说法拉开艺术与人的距离,将艺术置于遥不可及的位置。苏西·霍奇在这本书中以通透的笔触描绘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从崭新的观点剖析艺术品,将艺术拉回生活,贴近人类相通的情感,让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之际,从中感受艺术家的不易、艰难以及他们在对抗过程中生发出的能量。用更诚实的心态去面对自身情绪,接纳新的观点,从而尝试与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握手言和。
书中的每一个分类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清晰的困扰,比如克服恐惧、正视焦虑、抵挡孤单、战胜悲伤等等。它像是一本情绪导览书,我们可以依照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来翻阅这本书。
孤单的感受不完全来自独处,身体的靠近也未必能缓解精神上的孤寂,这就是为什么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随手可触的社交网络中生活的现代人还是会有强烈且难以消解的孤单感的原因所在。针对孤单感的不同程度、范围、成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的科学研究众多。一些科学研究证明,孤单感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造成酒精依赖、吸烟和肥胖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科学证据也显示,艺术创作能有效减少孤单和疏离的感受,能降低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书中描绘凡·高、蒙克等人因孤单及相关精神问题而衍生的苦痛,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读者能在其中瞥见自己的倒影。
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在挪威的雷登出生长大,他的成长过程被死亡和疾病围绕。5 岁时,他的母亲死于肺结核;9 年后,15 岁大的姐姐也因同样的疾病离世。而他严厉的父亲患有忧郁症,他会念鬼故事给孩子们听,蒙克从小也因此对死亡和宗教产生了病态式的迷恋。他体弱多病,时常缺课。他画作中呈现的强烈情绪和打破传统的意象激起了强烈的批评,也获得极大的赞誉。
《呐喊》(The Scream,1893) 是他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大自然的呐喊》(The Scream of Nature),创作背景源于蒙克的切身经历。有一天,他走在一条可以俯瞰整座克里斯蒂安尼亚城的路上,突然听到一阵划破天际的尖叫声。他后来回想,“我和两个朋友走在路上,那时候太阳快下山了,突然,天空变成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觉得一阵虚脱,我便靠在路边栏杆上,眼前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上方,仿佛有片血海和火舌。我的朋友继续往前走,但我却站在那不停地打战……我听到无尽的尖叫声穿透自然。”这幅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包含两幅油画、一幅粉彩画和一幅版画,本书收录其中一个版本。蒙克曾说,画出《呐喊》是为了表现他的灵魂。当时他威权专制的父亲才刚刚离世。在完成这幅作品大约 15 年后,蒙克也因精神崩溃而住院治疗。他用非现实的风格打破绘画传统,并以此表现他的各种情绪。他形容自己的绘画再现了在生命存亡之际,重如泰山的世界突然向他袭来。他曾写过:“从有记忆以来,我就深受焦虑所苦,而我一直尝试透过艺术创作来抒发这种感受。”蒙克一生中都在和孤单感对峙拉锯,他把画作称为自己的孩子。
读完文字,再回看作品,有哪些记忆与个人经历被唤醒,又有哪些情绪涌现,哪些感受需要抒发?每个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观感与诠释。这本书中都是知名艺术家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品,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创作是如何消除愤怒、帮助克服悲伤、激发自我反思以及应对其他心理挑战的。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身处现代生活中的我们饱受情绪问题折磨,而能够借助言语表达的不足万分之一。那些未能抒发的情绪都会隐藏在我们的身体中,经年累月成为影响我们身心健康、关系破裂、家庭纷争的导火线。作为个体表达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艺术创作能使其放松、释放不安的情绪、缓和痛苦与悲伤,提供了一种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可能。艺术作品是建立和内心深处的联结,创作的过程就是对自己重新认识和体验的过程,因此创作本身就已经具有疗愈的功能,借此达到情绪情感的表达、自我觉察、人格完善和成长。当然,如果有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引导则会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