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在微博注册了“老年时装俱乐部”这个账号,没有告诉任何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看看在这个社会和时代有没有机会让这个话题自然发酵。这个名字我想了好几个月,“时装”一词我第一次在十几岁的时候听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俱乐部”的灵感则来源于我小时候在家乡北方的小城镇看到的已经关闭的“工人俱乐部”招牌。而至于为什么选择“老年”这个话题,缘于2010年我曾经从事过一段时间街拍工作,当时主要的拍摄对象是年轻人。所以七八年后当我再次进行街拍方向的创作,就尝试选择另外的一类人群。我不为对错,只是如果能让事情显得特别一些,我愿意去尝试它。从2020年底开始我几乎每天都要拍摄几位到几十位街头的老人,现在保守估计已经拍摄了3000-5000人,有时候拍摄几十个人也没有自己满意的照片,有时候当天遇到的第一个人就很惊喜,然后我就会发布到自媒体平台上。当我拿出几年前的照片和今天对比,不只是看到老年人的时尚,还可以看出城市的变迁,也相当于打造了一本城市的别样相册。
前资深媒体人、时尚顾问崔丹曾对我的作品评价如下:“衣装由人,大多展露这个人的生活貌相、讲究程度、喜好或者身份家境;而时装由时,又有特定年代所给的文化思潮导向,恰逢当今时代厚载多元,本就的丰富再加上媒介的推波助澜,不同年代并合出的光怪陆离自然是有的。
如你走在上海,会因为老年人的打扮不断在各个年代景象里交叉体会,相比较老年女性易来的姹紫嫣红,我更关注老先生们的讲究,也就是愈来愈少的‘老克勒’(流行在上海的一句外来语,指见过世面、兼有现代意识和绅士风范的老白领⸺编者注)们。在东平路湖南路段撞见的礼帽老先生们,他们考究的白手套与拐杖,笔挺的单排四粒扣灰昵套装,以及抬头举目的温婉有礼,是我觉得城市里最美好的一幕之一。”
我喜爱看电影,这对我的街拍影响很大。如果用电影来比喻街拍,我觉得拍摄年轻人就像拍商业电影,而拍摄老年人更像文艺片。年轻男女俊俏的脸庞和漂亮的身材自然引人注目,但是我不认为迎合大众喜好是有挑战的事,我喜欢“困难模式”,从最日常的生活中去发现才是考验内心的,记录普通人的可爱与特别比去称赞明星或网红的美丽有意义。
人们看到我的作品,更多以为我想表现的是老年人的穿搭,但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野”。“野生”的时装没有规则,比如说皮鞋配睡裤,可能连拍摄对象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巧妙,但是却被我发现和记录,这个过程很吸引我。我曾一度想把这个项目拓展成为更加特立独行、别开生面的方向,但是更多人还是认可我关于老年时装的创作,对此我也完全接受了。
秦霄,影像艺术工作者、“老年时装俱乐部”发起人。2009年至今居于上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