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想象力的探究与思考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想象力,ChatGPT,弱人工智能
  • 发布时间:2025-01-12 19:14

  文/魏楠 长春大学

  摘要:人工智能的潜力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探讨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想象力,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人工智能。本文以人工智能的现状为基础,通过对现有人工智能的实践和运用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即人工智能是根据人类提供的条件和指令,经过数据库和极强的算力,从而生成最后的结果。因此,人工智能事实上并不能真正拥有人的意识、情感和创新思维,也不能真正拥有想象力,该思路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想象力;ChatGPT;弱人工智能

  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想象力一直是推动科技进步、艺术创作、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原始洞穴壁画中的神秘图腾,到现代科幻小说中穿越星际的壮丽想象,想象力不仅塑造了人们的认知边界,更引领人们探索未知、超越现实。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传统上被视为人类独有的特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新定义。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想象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想象力的理解与模拟现状,并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在培养或增强想象力方面的可能性与挑战,希望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途径。

  1. 人工智能现状

  1.1 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1927年电影《大都会》上映,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描绘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电影,同时也是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后,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经久不衰,让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类与智能之间亲密的关系。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赛尔在《心、脑与科学》[1]一书中就对人工智能进行了划分,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可以有强弱之分,即人工智能包括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从定义上看,弱人工智能只能做一种特定的任务,无法进行广泛的学习和推理活动,而强人工智能则可以做任何事,不局限于某个特定任务,是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具备在各种任务上超越人类的能力。在功能和应用范围上,弱人工智能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十分有限,无法自主深化和拓展知识,主要依赖大量语料和参数辅助计算机系统完成各种任务,如能够根据特定外语进行自动翻译,区分汽车和道路的影像识别技术,推测消费者偏爱的化妆品和服装等,而强人工智能具备自主学习和进化的能力,能够解决广泛的问题,其应用几乎可以涵盖所有领域。

  综上所述,现阶段人工智能虽然相较过去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还是依赖于数据库和强大的算力,并且数据库和算力在一定程度上极其有限,因此,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属于弱人工智能,且距离强人工智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1.2 过高推崇技术理性

  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机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2016年Google的阿尔法狗又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这些事件彰显了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卓越能力,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讨论。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已具备人类特有的“想象力”,但这种看法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并过度推崇了技术理性[2]。在快节奏、资本笼罩的现代社会,人们无限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技术理性因此备受推崇。技术理性强调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追求效率、优化和量化,无疑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然而,过度推崇技术理性也带来了问题。首先,过度推崇技术理性可能导致忽视人文价值。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需要深入思考和情感投入,这是技术理性难以触及的。若人工智能只追求效率和优化,可能永远无法创作出富有真情的作品。其次,过度推崇技术理性可能加剧技术的异化。当技术成为目的而非服务人类的手段时,可能反过来控制人类。人工智能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类,而非成为主宰。最后,过度推崇技术理性可能忽视技术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技术的发展伴随着伦理和道德挑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若只追求实用性和效率而忽视这些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隐患。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人工智能归结为技术理性的胜利,在推崇技术理性的同时,也要保持对其他价值维度的关注和尊重,关注人文价值、防止技术异化,并重视伦理和道德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应是全面、均衡的,既要追求技术进步,也要注重人文关怀;既要优化效率,也要防止异化;既要追求实用价值,也要关注伦理道德。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服务人类的强大工具,而不是控制人类的异己力量。

  2.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哲学范畴的问题,要想知道人工智能到底是否具备想象力,需要先了解何为想象力。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联想的能力,与记忆不同,虽然记忆也具备联想的能力,但本质上是指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联想从而进行再现。而想象力是将世界上或许不存在的东西通过主观构想成为不具有确定形象的新事物,是一种预测未来的能力。想象力对于认知事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概念提供形象,为判断提供依据[3]。针对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想象力,本文将通过AI绘画以及ChatGPT的案例进行论证。

  2.1 以AI绘画为例,探讨人工智能的想象力

  AI绘画,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图像,其核心在于依托数字图像库,通过算法模拟绘画过程[4]。尽管AI本身不具备原创绘画能力,但通过学习和模仿,能生成多样化的图像。2022年,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Midjourney这一AI绘图工具创作的《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博览会艺术比赛中荣获首奖,此事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许多人质疑杰森·艾伦使用AI参赛是否构成作弊,认为这破坏了传统绘画比赛的公平性,不能将AI作品与艺术品相提并论。然而,这些质疑者往往忽视了AI绘画背后的复杂性。用户只需输入一个创意关键词,AI绘画软件就能在几秒内生成图像,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以《太空歌剧院》为例,杰森·艾伦投入了80多个小时,历经900余次修改,才完成这幅作品。他首先构思了“褶边连衣裙和太空头盔的女性”这一主题,融合维多利亚风格与太空元素,随后在明暗、色彩、人物形象等细节上反复雕琢,最终成就了一幅震撼人心的作品。面对质疑,比赛评审之一的艺术家卡尔·杜兰表示,他在评分时并未意识到《太空歌剧院》是AI作品,但即便知道,也会给予同样的高分。他认为这幅作品美丽无瑕,展现了杰森对美的独到见解和扎实的色彩运用。杜兰还指出,AI绘画有助于打破专业画家与普通人的界限,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创作艺术,使作画不再是画家的专属特权。通过AI绘画,普通人也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甚至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但是,AI绘画虽能创造图像,却无法像人类那样对颜色有细腻的情感感知。例如,人们能从红色中感受到热情,从蓝色中体会到严谨,从黑色中读出神秘,而AI对此一无所知。AI如同盲人,虽能通过数据库了解颜色代表的含义,却无法真正将颜色与人的情感相联系。因此,AI的理解是浅显表面的。《太空歌剧院》等作品的诞生过程也证明了若AI具备人的想象力和深刻理解力,就无须多次修改即可创作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实际上,创作者仍是艺术家本身,AI只是通过学习数据库帮助有思想和审美的人呈现更出色的作品,但其无法完全替代有灵魂的画家。由此可见,人工智能目前尚未具备真正的想象力。

  2.2 以ChatGPT为例,探讨人工智能的想象力

  ChatGPT3.5自2022年11月推出后,仅用两个月时间即实现月活跃用户破亿,这一速度远超TikTok(9个月)和Instagram(30个月),因此,被誉为“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ChatGPT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代表,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能以对话形式生成用户所需内容,涵盖文本创作、代码编写、语言翻译等,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5]。

  ChatGPT之所以能实现与用户间的自然流畅沟通,关键在于其采用的自回归生成模型算法。该模型为单向语言模型,遵循“单字接龙”逻辑,依据上文及概率分布预测并生成下一个词语,循环此过程直至达到结束标记或预设长度。这种“从左到右”的预测方式,使得ChatGPT能根据已知信息预测“未来”内容[6]。其独特性在于预训练过程,通过海量数据寻找规律,即便不理解内容含义,也能依据数据规律生成看似正确的答案。

  然而,ChatGPT的“想象力”与人类存在本质差异。三岁的孩童虽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却拥有天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ChatGPT的运行依赖于训练语料,当面对如科幻小说中“金星生活”这类超出训练范围的题材时,它便无能为力。小说家需基于具体条件(如金星的大气压强、密度、温度等)进行构想,而ChatGPT无法提供此类创新性的内容[7]。

  此外,ChatGPT还缺乏想象力所必需的情感。情感是感知、辨析与理解人类潜在意象的关键,驱动着人类的决策与行动,也是想象力的前提。人工智能虽能通过Transformer模型等预训练语言模型捕捉情感线索进行情感预测,但这仅是基于语料库中的规律生成答案,而非真正的情感体验[8]。因此,尽管ChatGPT在生成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原理决定了它无法拥有真正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AI绘画还是ChatGPT,人工智能都利用人类语言表达出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技术生成新的、有创造性的内容。然而,这种能力受到算法和训练数据的限制,无法像人类的想象力那样自由、无拘无束。人工智能目前尚不具备真正的想象力,它所能做的只是在人们已知的知识范围内进行创新和生成。因此,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涉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领域,人类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3. 开辟新人机道路

  开辟新人机道路离不开技术的持续更新和应用拓展,同时也要注重伦理和法规的引导与监管。

  首先,持续的技术创新是开辟新人机道路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人工智能领域仍然存在诸多技术挑战,如深度学习算法的优化、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跨领域知识的融合等[9]。因此,科研机构和企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新人机道路的开辟提供技术支撑。

  其次,应用拓展是新人机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诊断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入各个行业和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此外,伦理和法规的引导与监管也是开辟新人机道路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和相关机构也需要加强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规范引导。

  最后,加强人机协作也是开辟新人机道路的重要途径。人机协作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和人类各自的优势,丰富便捷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人机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10]。

  综上所述,开辟新人机道路需要技术、应用、伦理和法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伦理法规引导、人机协作的加强,可以期待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

  结语

  人工智能是现代最先进的产物之一,在人机对话、智能生成文本和图像等方面有着跨越性的进步,其强大的工作能力让人们越来越心惊胆战。但归根结底,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也来自人类自身。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过程中,确保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促进人类与机器智能和谐共存。本文通过描述人工智能的现状为后文阐述铺垫,并根据AI绘画和ChatGPT的原理进行分析,得出人工智能不具备想象力的结论。最后,提出走“新人机”道路,来重新思考人与智能的关系。同时人们也必须要正视弊端,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将人工智能视作工具,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支配。

  参考文献:

  [1]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35-38.

  [2]翟志强.生长的艺术——人工智能“情感化”时代艺术的使命和道路[J].民族艺术研究,2023,36(4):55-61.

  [3]爱德华多·斯塔索夫斯.黑暗时代的设计阿伦特辞典[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5.

  [4]杨宇鹤.AI绘画的演化、影响与思辨[J].传媒,2023(17):52-55.

  [5]白小豆.生成式人工智能语境中的视听新闻创新——基于ChatGPT技术应用的思考与展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0):5-8.

  [6]Bengio Y, Ducharme R, Vincent P. 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J]. NIPS,2000:932-938.

  [7]徐英瑾.人工智能可能具有想象力吗?——以三木清哲学为出发点[J].学习与探索,2023(4):17-27.

  [8]张亚洲,王梦遥,戎璐,等.ChatGPT可否充当情感专家?——调查其在情感与隐喻分析的潜力[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60(1):43-52.

  [9]於兴中,郑戈,丁晓东.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六大议题:以ChatGPT为例[J].中国法律评论,2023(2):1-20.

  [10]彭兰.从ChatGPT透视智能传播与人机关系的全景及前景[J].新闻大学,2023(4):1-16,119.

  作者简介:魏楠,在读硕士研究生,1625097648@qq.com,研究方向:工艺美术设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