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崇明寺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山西,崇明寺,景象
  • 发布时间:2025-01-17 16:24

  謝光輝╱圖文

  汽車駛過了黃河,進入晉東南地區,G207國道上的運煤大車一輛接着一輛,迎面而來。雙向兩車道,視線不好,開車愈發小心,拐入鄉道,總算鬆了口氣。路邊的玉米長到了一人多高,籽實飽滿,連綿不斷,一派豐收景象。

  旅遊界有一種說法:「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晉東南是山西文物最密集的地區,這塊土地散落着許多宋金元時期的古建築,光是晉城就有6,600多處文物點,其中7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中,有69處古建築,全國第一。我們去的高平縣,又是晉城地區第一,22處國家級文保單位中,有21處古建築。

  汽車轉過幾個彎道,青灰色的崇明寺出現在聖佛山麓,不料關門,幸好管理員郭文昌在門上留了手機號。撥通電話,他說10分鐘後趕到。事情是這樣的,山西省文物局為了不讓遊客吃閉門羹,要求各地縣的文保單位積極做好對外開放工作,對於偏遠的場館,因人力不夠,委託當地村委會管理,給管理員每天10元工資,崇明寺就屬此類。

  很快,郭文昌騎着一輛摩托車來了。山門上有個螞蜂窩,沒人敢惹,我們從側門進去。中軸線依次為山門、中殿、後殿及兩側配殿,最有價值的是中殿,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面闊三間,有雙抄雙下昂的碩大斗拱,與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南禪寺大殿等唐代建築基本一致,素有「小佛光寺」之稱。宋代的大殿怎麼會有唐風呢?郭文昌說,中國建築的年代是按落成算的,蓋中殿是在唐朝晚期,蓋到一半,唐朝滅亡;接下來的五代十國,戰爭不斷,一拖再拖,直到宋代才完工,雖然建築定為宋代,但主體結構是唐代蓋的。

  大殿原有的佛像壁畫遭到文革破壞,蕩然無存,建築能倖存下來,是因為被用作糧倉。抬頭發現承載屋架的大樑由兩根不太粗的木頭拼接而成,這種「斷樑」結構被學術界視為孤例。郭文昌解釋道,高平沒有皇家寺院,民間蓋廟財力有限,採用「斷樑」結構,或許是因為當時沒有這麼長的一根木材,就用兩根短的接起來,可謂「小材大用」,體現了民間工匠的智慧和膽略。

  崇明寺後殿採用減柱法,是元代蓋的,兩側配殿的灰磚托樑為明代風格。1999年,中殿飛簷出現了塌陷,專家們在底下支撐起4根木柱,解決了塌陷問題,但是屋頂的受力方式被改變,導致一根樑斷裂,原因是中國古建築大都為榫卯結構,相互咬合,相互牽制,古人蓋房子考慮的是整體受力均衡,一旦平衡打破,就會出問題。為甚麼不找一根木頭替換斷樑?郭文昌說,老木材與新木材的收縮系數不同,牽一髮而動全身,沒這麼簡單。現代科技很發達,保護古建築仍面臨着許多難題,要不然應縣木塔的傾斜問題早就解決了。

  一個農民對崇明寺的結構瞭如指掌,掌握豐富的古建築知識,很不容易。的確,郭文昌很用功,每次專家來考察,他都認真聽,仔細觀察研究。他熱心為遊客講解,偶爾有遊客塞給他小費,無疑是對他最好的獎勵和支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