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为什么这么滑?
- 来源:天天爱科学.科学探索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冰,温度,魔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2-10 19:30
文/ 从落
温度的魔法
冰,是水在低温环境下的奇妙“变身”。其变身过程蕴含着奇特的科学奥秘。当环境温度下降,喜欢到处闲逛的水分子也会变得懒洋洋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一旦温度降至0℃,水分子之间就会达到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以有序的方式排列,形成六角形的晶格结构,这便是冰晶体的雏形。
在冰晶体生长前,水或其他物质中存在一定量的微小晶核。这些晶核就像一粒粒“种子”,周围那些有序排列的水分子会不断地附着上去,于是冰晶逐渐生长、壮大起来。在自然界中,当气温降低时,云层中的水汽会直接凝结成冰晶,众多冰晶相互聚集、结合,形成雪花,从空中飘落。当大量的雪花堆积在一起,在自身重力和外界压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它们之间的空隙逐渐减小,雪花的形状也逐渐改变,最终形成坚实的冰层。
争论不休的“滑”
100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对“冰为什么会这么滑”一直争论不断,还为此提出了多种有趣的猜想,但这些猜想都没有离开“摩擦力”这一讨论支点。“滑”与摩擦力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期, 人们认为冰滑是因为冰面有一层薄薄的液态水膜, 但没有得到证实。19 世纪50 年代, 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者迈克尔·法拉第观察到两块挨着的冰会冻在一起的现象,就此,他提出冰的表面本身就覆盖着一层液态水膜的猜想。当物体与冰面接触时,这层水起到润滑作用,减少了摩擦力,使得物体能够顺利滑动。
然而,即使在极低的温度下,冰面依然具有滑性,这似乎与水在低温下应凝固的常识相矛盾。于是,新的观点出现了——压力融解说。1886 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借用滑冰运动来论证这一理论。通过计算,他发现人如果站在极薄的冰刀上对冰面的压强有466 个大气压,冰的熔点会从0 ℃下降到-3.5℃。也就是说,滑冰运动员的锐利冰刀与冰面接触,会产生较大的压强,从而降低熔点,因此,在两者的接触处,就会产生水膜,使得摩擦减小。约翰·乔利的理论是正确的吗?
不是!首先,冰刀站在冰面上确实会产生较大的压强,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实验数据,这个压强远达不到466 个标准大气压。其次,在中国极北的漠河,冬天温度可是能低到-50℃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同样能在冰面上“打出溜滑”。因此,约翰·乔利的解释并不够精准。
到了20 世纪,人们基于摩擦生热现象又提出了一种理论——摩擦融解说。1939 年,两位英国科学家同样借用滑冰运动来论证这一观点。当运动员的冰刀在冰面上高速滑动时,两者的接触面会因摩擦而产生热量,使得冰刀附近的冰融化,并瞬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理论看似解释了“为什么速度越快,冰面似乎越滑”的现象。然而,转头一想,当人们只站立在冰面上,并不移动,冰面上的摩擦力也不产生热量,脚底与冰面也就没什么水膜时,人们依旧会“滑”得手忙脚乱。
到了21 世纪,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观点——冰的表面本来就有一层水膜。这个观点与100多年前迈克尔·法拉第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在精密仪器与高新技术的加持下,科学家发现,冰表面的水分子具有特殊的活动性。由于冰晶体表面的分子受到内部晶体结构的束缚相对较小,于是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振动和移动,形成一种类似“准液态层”的结构,里面住满了一群调皮的名为“准液体”的“混血儿”,其成分为水与微小碎冰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这群“混血儿”非冰非水,又亦冰亦水。目前,“准液体说”是“冰为什么这么滑”的最贴合的解释。
“滑”进千万家
虽然“冰为什么这么滑”一直是人们探究的谜题,但冰的滑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在交通领域。在冬季的北方地区,冰上运输曾经是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当河流湖泊结冰后,人们利用冰的滑性,驱使动物在冰面上拉雪橇,运输货物和人员。在常年冰雪覆盖的寒冷地区,如北美、北欧及中国东北,过去人们会选择猎犬和驯鹿作为主要运输方式,尽管速度相对较慢,驮载量有限,但已经是当时技术条件下高效且可靠的运输方式。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这些动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如今,狗拉雪橇、雪地摩托等冰上活动也成了人们去东北旅游时,一定要体验的网红打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