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饽饽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绿茶,馒头,中原
  • 发布时间:2025-03-07 21:13

  文 崔启昌

  馒头,中原地区的人们通常称为“馍馍”,而在胶东地区乡间,老老少少习惯叫“饽饽”。

  据传,馒头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关。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为避免用人头祭祀河神,他巧妙地发明了馒头作为替代品。他吩咐将牛、猪等肉类包裹于面团之中,蒸熟后投入水中,以此方式表达对河神的供奉。

  胶东人虽将馒头称为“饽饽”,但他们本意中的饽饽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馒头”。胶东人的饽饽在制作工艺、原料,以及传承寓意上相比馒头更丰富。馒头,在揉面时加上“老面”引子,发酵后的面坨调和得软一些,无须在面板上花长工夫搓揉,就能做成规格不一、花样不同的白面馒头。

  饽饽则不然,酵母发面充分后,在一次次的往复糅合中逐渐变硬,制作时插上枣、捏上花,蒸熟的“枣饽饽”便兼具着成为逢年过节上好礼物的功能。若是画上花、叶、果、鸟之类上锅蒸熟,出锅后的花饽饽就成了结婚、上梁、过寿、升学、庆生、乔迁等各种喜事中的主角。喜庆的“花饽”,自然有了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资格。

  胶东人普遍觉得,饽饽寄托上美好寓意,便是情的象征、意的表达、礼的凝聚、美的升华,是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延续。所以,胶东人在制作饽饽上十分用心,揉面也是不厌其烦。胶东人有言:“要图饽饽香,揉面工夫长。舍得花力气,好吃响当当。”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试行南茶北引,历经几十年种植、改良、发展,仅一个海青镇绿茶规模即壮大到近四万亩,茶企二百家,茶农超两万人。靠山吃山,靠茶吃茶。求变求新的海青茶农把喝茶的观念延伸到“吃茶”上。春意盎然时节,沉寂一冬的绿茶树开始摇动枝条吐露芽叶。那些柔滑且具蜡质感的鹅黄色的新鲜芽叶颇得海青茶农爱怜。采了炒茶,清香弥散,沁人肺腑;采些入馔,“绿茶油焖大虾”“绿茶萝卜馅儿饺子”“绿茶爆炒肉丝”,一道道充盈着绿茶馨香的上佳菜肴让人味蕾悦动,眼界大开,让人叹服一抹绿茶奇迹般丰富了餐盘,增加了口福。

  将绿茶嵌进饽饽,这是胶东种茶人烹饪思维的又一种变换。采得鲜嫩绿茶芽叶,破壁机打碎成浆,或者干脆选用现成的抹茶粉,和面、发面、揉面,初成的生面饽饽未进蒸笼便有淡淡的麦香与清雅的茶香。火焰亮堂起来,蒸笼上热气腾腾,那些好闻的气味逐渐溢满厅堂。

  传统的白面饽饽,因这鲜嫩绿茶,通体泛着悦目的豆皮绿色,置于餐桌上,抑或搁在居家吃饭的竹编小筐里,那种好看色彩,那种沁人的清雅气息,还未入口便叫人欣喜,叫人称好不绝。

  将绿茶融入花饽饽,不仅是对传统面食的一次创新,更是胶东人对茶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这样的饽饽,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在精神上给予人们愉悦和满足。每当品尝到这独特的绿茶花饽饽时,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更感叹胶东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