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弊端探析及解决路径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中,语文,路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16:59
许语诺
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璀璨瑰宝,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及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载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古诗词的传承与深入理解,不仅关乎个体文化根基的稳固,更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推动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剖析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以期达到促进古诗词教学方法更新的目的。通过这些创新实践的探索与推广,期望能够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使这一传统学科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 现状剖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广泛普及,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领域正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传统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字面意思的解析以及背诵默写等机械性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艺术手法的鉴赏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到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哲理,更无从谈起将之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财富。高考作为全国高中生统一的毕业考试,不仅具有选拔、甄别人才的重要功能,也起着培育人才、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当今高考语文卷主要有四种类型(自主命题卷、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和新高考Ⅱ卷),其中默写题分值稳定在6分或者8分,古诗词内容的占比在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因此,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常常沿用僵化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要求学生背诵而减弱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学生古诗词倒背如流而不懂其深层意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削弱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更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几乎所有高中生都知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上一句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知道作者为何与马比谁“轻”。因此,古诗词教学亟须摆脱固有框架的束缚,探索更为生动、高效的教学方法。
2 原因分析
2.1 教学理念歪曲
随着应试教育风气的愈演愈烈,古诗词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其教学理念不幸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扭曲。在这一背景下,古诗词的教学不再单纯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而是为了应对考试、获取高分,成为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堆砌场。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规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带领学生获得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2017年版课标》附录中为师生提供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这72篇古诗文确是语文高考的默写范围。在当前高中语文考试试卷中,以2024年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为例,其中名篇名句默写一共六分,古诗词占比四分,而这四分的范围便出自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72篇。因此这四分只需学生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一字不差地背下便可得到。教师在如此教学体制中,无论如何教学最终都以背诵全篇为目的,这就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歪曲而忽视了对诗词意境、情感和艺术价值的深入教学。
2.2 教学资源固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教育部通常会推荐使用特定的教材版本,如部编版、人教版等,这些教材经过精心编排,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路径。然而,这种统一教材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基本稳定,但也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内容被相对固定化了。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教师往往需要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讲授教材的知识点和篇章上,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入更多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课外诗歌作品。毕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已经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更不用说再去额外增加课外拓展内容了。这种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他们接触到的诗歌世界可能相对狭窄,缺乏多样性和丰富性。虽然教材中的诗歌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但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审美偏好都是不同的,他们可能更希望有机会接触到更多风格各异、题材丰富的诗歌作品,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除此以外,大多数学校对于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投入较少,规定的教学内容让他们忽视了学生课外拓展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投入,如古籍资料等导致了教学资源定式愈加严重。长此以往,学生接收到的内容与资源越来越单一,内容越来越无趣,毫无深入理解的想法。
2.3 学习动力缺失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大量外来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元化的色彩。然而,这些外来文化的质量却参差不齐,部分低俗、快餐式的文化内容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产生了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在享受现代文化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的同时,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学习却相对减少,尤其是对于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诗词,其重视程度和学习热情更是大打折扣。加之古诗词语言的特殊性,部分学生在理解上面临困难,从而对学习古诗词产生畏难情绪,其语言表达、文化背景和艺术手法等,使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欣赏,从而学习动力相对应地缺失,没有深入探索的欲望。现代汉语的普及与广泛运用,虽然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文化的传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敏感度和亲近感。古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语言逻辑、表达方式及文化内涵,与现代汉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古诗词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创作背景、语言特色及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无不深深根植于古代汉语的土壤之中。即使有教师的讲解与课文注释,学生对古汉语乃至古诗词的归属感依旧不强,学生迫于考试只愿浮于文字表面而不愿意去理解其中的深意。
3 方法探索
3.1 巧用情境式教学法
情境式教学法主要通过运用图片、语言、音乐等形式和手段构建、再现文本中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直观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所描述的事物与情感。主要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语言描述情境六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仅凭文字去理解古诗词背后那丰富而复杂的意象与情感无疑是一项既枯燥又充满挑战的任务。古诗词往往以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将古人的智慧、情感与审美追求凝聚于字里行间。然而,对于现代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在与古人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加之语言形式的差异,仅凭文字去解读古诗词,往往难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这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幸运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紧跟时代步伐,在班级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播放高清图片、悦耳音频,还能播放生动的视频,为古诗词情境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以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以及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用语言形容终究还是苍白无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琵琶演奏的音频或视频,用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真实的听觉让学生感受到琵琶的声音从而体会白居易创作语言的形象性。全篇描写最形象的几句话莫过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琵琶声音的特点。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大雨的音频与琵琶粗弦弹奏的音频,带领感受琵琶声音的沉重繁密;播放小声说话与琵琶细弦弹奏的音频,带领学生感受琵琶声音的细腻柔美等等。学生可以听到琵琶真正的音色,可以在音频对比中感受到白居易描写之生动逼真从而对诗歌形象化表现手法有了清晰的认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最后播放一些经典琵琶曲目如《十面埋伏》等,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播放琵琶演奏音乐的音频或是视频,作为一种融合了视觉与听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还能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体会《琵琶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白居易与琵琶女之间那份深刻的情感共鸣。琵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细腻地传达出各种复杂的情感,从激昂到低沉、从欢乐到哀伤,无不扣人心弦。学生聆听这样的音乐,能够学到体会情感的方法。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直接触动人心。学生在聆听琵琶演奏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琴声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诗人又是如何在文字中捕捉并表达这份情感的?这样的思考过程,实质上是对情感理解和感知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提升。
3.2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当今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使用总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如默写、背诵等方式,这间接引导学生只需背诵就是掌握了古诗词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增加总结性评价的评价标准。在教学开始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从而在教学中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古诗词的教学内容里而不是文字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法、小组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通过作品展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对古诗词理解能力。
以教学高适的《燕歌行》为例,其教学重点是挖掘、理解边塞诗的内涵和学习借景烘托的手法。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交流他们对于边塞诗的熟知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去教授学生真正不会的知识点。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也有基本的了解,但对高适及他的边塞诗了解得可能有所欠缺。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先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决定侧重点,适当减少边塞诗的比重而增加高适写作特色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完一个知识点比如借景烘托的手法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抑或是小组讨论他们对于借景烘托的认知,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该手法,以便灵活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结束后,除了传统的练习和背诵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感兴趣的边塞诗与《燕歌行》进行对比,或是提供一些经典的边塞诗如杜甫的《兵车行》、王昌龄的《出塞》等,巩固学生对于边塞诗的了解,增加他们对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量。
3.3 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后,教育模式持续革新,跨学科教学方法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妨倡导跨学科融合教学,将古诗词与音乐、绘画、历史、地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诗人为国效力的渴望与壮志未酬的苦闷。但从词作本身,学生即使知道了苏轼怀才不遇的感伤但也无法完全理解苏轼作词时真正的心境。苏轼的政治生涯可谓是大起大落,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却也当过黄州团练副使,更是经历过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事件,一生浮浮沉沉。因此,在教学此词时,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搜集苏轼的政治生活资料,再和地理教师一起带领学生在宋代地图上绘制苏轼的人生轨迹图,标明路线与官职,从而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苏轼那“身如不系之舟”的动荡一生。除此以外,还可以融入历史资源,创设历史情境,与历史课上的古代宋史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宋史时有目的地侧重于苏轼所经历过的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是如何影响到苏轼的。这样学生既学习了历史知识,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到了苏轼所经历之事的坎坷与不易,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
再以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为例,温词浓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的牡丹,极具美感,其意象的分析与情感的鉴赏成了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点。教师在教学意象时,不妨大胆地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原文绘画出词中所描写的女子容貌与动作,或是邀请美术教师参与语文课堂,与学生一起绘画出多幅画作。在此期间,语文教师要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如“金明灭”的“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扮之“额黄”等,确保学生画作的准确性。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已经对意象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结合画作分析其中的重要意象如小山、鬓云、香腮雪等时,学生的兴趣会完全集中在诗歌意象并主动去理解在这些细腻描写的背后隐藏的是寂寞空虚的情感。这既增强了学生的美术技巧也提高了学生对词作的分析能力。仅仅依靠声情并茂地朗读无法体现出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但音乐可以。此词曾被刘欢填曲,作为影视剧《甄嬛传》的插曲播出。因此,在教学《菩萨蛮》人物情感时,教师还可以适当使用音乐资源,带领学生体会那婉转哀愁的情思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