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中文化细节的品味——以《托尔斯泰传》为例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文化,细节,品味
  • 发布时间:2025-03-14 17:01

  魏 凤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文本表层内容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文化细节作为文学作品中体现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重要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层次感,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文本的深层意义。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文化细节的品味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文化细节可以作为桥梁,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中的情境。当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文本中的文化细节时,他们会更容易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品味文化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通过对细节的细致分析,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更能够思考这些细节如何反映出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这种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在面对文学作品时,质疑和探讨,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此外,在现代社会中,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通过对文化细节的品味,学生能够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的内涵,促进他们的全球视野和文化适应能力。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细节的品味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深度,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多样化的文化挑战。

  1 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中文化细节的价值分析

  文化细节在阅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文化细节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使他们在理解文本时更具深度和广度。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背景时代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追本溯源了解阅读内容背后的文化细节和背景信息,将更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所传递的文化和内涵。比如在《托尔斯泰传》中,作者对俄国社会的描写就是相当一部分有益的背景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托尔斯泰创作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其次,对文化细节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活性,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文化细节,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其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全面的世界观。最后,对文化细节的品味能够帮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产生共鸣,增强对文本的情感理解。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 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中品味文化细节的要点分析

  2.1 文本语言的品味

  文本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还是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方式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词汇选择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文化理解能力。例如,在《托尔斯泰传》中,托尔斯泰频繁使用“自由”“爱”这些关键词,这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托尔斯泰在追求个人自由与道德责任之间的挣扎与矛盾。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讲述故事的。隐喻、对比和夸张等不同手法的应用,不仅是提升文本表现力、丰富语言层次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传递文化信息的手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情感力度和文化深度。例如,在《托尔斯泰传》的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托尔斯泰对家庭、社会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人物对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深刻理解。这种语言的品味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阅读中不是停留于表面理解,而是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意蕴。

  2.2 框架空白处的品味

  文本中的框架空白处通常指未明确说明的情节或背景信息。这些“留白”往往也有深刻的寓意,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空白处的可能意义,鼓励他们通过对比分析其他文化或文学作品,激发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例如,在《托尔斯泰传》中,某些关于托尔斯泰早年生活的细节并未被详细描述,但正是这些留白让读者产生了无尽的联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俄罗斯历史背景,探讨托尔斯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成长和创作的影响。在分析空白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关键问题:这些空白为何存在?它们可能传达了怎样的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在文本之外拓展思维,建立起与历史、文化的连接。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以个人经验为基础进行联想。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内容冲突处的品味

  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文化观念的冲突与对立,这些冲突不仅推动情节发展,也反映出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冲突的来源及其对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的影响。在《托尔斯泰传》中,详尽地描述了托尔斯泰的个人思想斗争,对他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自我信仰之间的冲突进行了深刻探讨,这种“冲突”使人物变得立体,情节变得更加迷人。冲突性的描述让文章的层次变得更加的立体。通过分析这些冲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之间的张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托尔斯泰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冲突如何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复杂性。此外,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反思自身的生活经历,思考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这种反思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意识,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这样深层次地品读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学会了如何分析语言、填补空白和理解冲突,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敏感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以《托尔斯泰传》为例品味文化细节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品味文化细节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框架空白处的品味以及内容冲突处的品味,让学生品味文化细节,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以《托尔斯泰传》为例加以讲述。

  3.1 文本语言的品味

  (1)语言分析

  要关注关键词汇,学生在阅读《托尔斯泰传》时,应特别关注托尔斯泰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汇,如“自由”“责任”“迷失”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汇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含义。此阶段学生独立阅读《托尔斯泰传》的前言和简介,快速浏览章节标题和小节,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印象。同时,查阅关于托尔斯泰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同时教师提出导读问题,如,“托尔斯泰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哪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影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修辞手法

  学生需识别托尔斯泰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用彩笔将文章中的比喻、排比和对比句式用不同颜色标明。通过分析这些手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曼·罗兰在描写托尔斯泰人物心理和社会背景时所传达的深层文化意涵,从文本的描述形式入手进行语言风格的表达层次分析。

  (3)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文本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选择具体段落进行深入解读。教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内容,找出文章中相关性描述文字,分析语言,进而找出问题答案。

  问题①“如何看待托尔斯泰的迷失?”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找出文中表现出托尔斯泰“迷失”的内容,如“呼酒买醉,藏起绳子,家庭和艺术都不能排遣他的郁闷”。

  问题②“托尔斯泰迷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通过讨论发现文章中的这段话可以作为答案:“托尔斯泰却突然陷入虚无,他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毫无意义,真理或者说真相就是人生是不合理的。也就是说,作者越是努力,越推进了不合理的人生,反而成了恶劣社会的同谋。”

  问题③“如何看待托尔斯泰的迷失?”让学生回顾性分析整个文章的内容,梳理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和脉络,总结并找出答案“托尔斯泰一生都在紧张探索,他内心的战争一刻也没有休止,文中的片段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个体生命的紧张思考,他还不到50岁,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但他不认为这是真正的生活,他甚至想死。托尔斯泰的紧张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内心的信仰。对这样思想深刻的作家来说,信仰比幸福的物质生活更重要,因为找不到信仰,所以他痛不欲生,最后他从劳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

  3.2 框架空白处的品味

  步骤一:识别空白

  分析未说明的情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那些未明确交代的情节和背景信息。这些空白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这些空白可能传达的信息。

  与历史背景结合: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帮助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研究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托尔斯泰的迷失与求索。

  步骤二:小组合作与思维拓展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框架空白的可能含义,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与见解进行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托尔斯泰的迷失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

  3.3 内容冲突处的品味

  步骤一:分析文化冲突

  识别冲突:学生需识别作品中存在的文化观念冲突,尤其是在托尔斯泰对自由与责任之间的探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人物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

  深度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这些文化冲突的来源,思考其对托尔斯泰个人命运的影响。例如,学生可能会探讨托尔斯泰在追求个人自由与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及其如何塑造了他的创作主题。

  步骤二:总结与反思

  学生在分析完文化冲突后,可以总结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并讨论这种冲突对自身生活的启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平衡自由与责任。

  4 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中文化细节品味策略

  4.1 学生思维逻辑的引导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逻辑,有助于他们在分析文化细节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探讨。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出现的文化细节与人物发展、情节推进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讨论《托尔斯泰传》时,教师可以提出“托尔斯泰如何通过家庭关系表现个人的内心挣扎?”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分析时思考人物背景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其次,问题的回答也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将文化细节与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元素联系起来,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视觉化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分析复杂文本时,厘清逻辑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如社会、历史、心理的不同角度,以此加深对文化细节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讨论“托尔斯泰在历史背景下的迷失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在分析时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最后,在分析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细节进行总结,鼓励他们提炼出关键观点和逻辑关系。这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解,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

  4.2 自主合作模式的拓展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对文化细节的品味,可以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来完成,学生个人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的引导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尝试通过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文化细节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能够形成更深刻的见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讨论主题,例如“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家庭与社会责任”。小组成员可以各自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如何理解这些文化细节,并分享个人观点。教师应为每个小组设置清晰的目标,确保讨论有序进行。在小组讨论中,可以为每位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发言人”“分析员”的角色,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角色分配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同时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除了传统的小组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合作形式,如思维接力或辩论赛。在思维接力中,学生可以轮流对某个文化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而辩论赛则可以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讨论同一个主题。这种多样化的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对其他组的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在交流中成长,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讨论在小组合作中收获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将这些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这种反思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3 文本内容的合理设计

  教师在设计文本内容时,应注重选择那些文化细节丰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比如在阅读《托尔斯泰传》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经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托尔斯泰的作品与他们自身生活的联系,如探讨家庭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等问题。这种关联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化细节。为了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除了《托尔斯泰传》本身,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相关性的文本,如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随笔等,因为《托尔斯泰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是以他人视角对托尔斯泰人物的描述,因此为了更了解文本主角,阅读托尔斯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具体以便更全面地展现其文化思想。在分析文化细节时,也可以通过这种多种文本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托尔斯泰这个人物,同时也能跳出文章自身的框架,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来进一步地领悟其创作思想发展以及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增强文本的吸引力。例如,在阅读托尔斯泰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托尔斯泰生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让学生感受到托尔斯泰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学生对文本中的文化细节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导向的活动,激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例如,可以提出“托尔斯泰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化细节的关注和思考。另外,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影视作品、纪录片,丰富课堂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及其在文化细节中的体现。比如可以通过观看与托尔斯泰相关的纪录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其生活背景,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对后续阅读文本内容大有益处。

  4.4 文化总结与反思交流

  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总结与反思交流,帮助他们将所学的文化细节与自身的体验相结合,促进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定期的文化总结会,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托尔斯泰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通过分享,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文化细节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的视角。还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志,记录他们对托尔斯泰作品的理解、思考及情感体验。这种书写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反思文本中的文化细节,并将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并且,在教学完毕的文化总结会中,学生可以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总结与反思,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托尔斯泰及其文化细节相关的主题讨论,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或“生命的意义”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讨论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也能提高他们对文化问题的敏感度。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所学文化细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例如,如何将托尔斯泰对生活的思考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细节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5 结论

  在中职语文课堂阅读中,品味文化细节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从而培养更全面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未来的教学应继续探索文化细节品位的多元方法,以促进中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中等专业学校)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