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洋 绘/李 鹏
每当元旦将至,新年音乐会的海报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音乐厅的宣传栏上。为什么要在新年之际举办音乐会呢?新年音乐会又传承了哪些传统与记忆呢?
故事从维也纳说起
新年音乐会的传统起源于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相传,第一场新年音乐会可以追溯到1847年的12月31日。当时,老约翰·施特劳斯一边拉着小提琴,一边指挥了整场音乐会,现场气氛欢乐祥和,也奠定了音乐会轻松通俗的风格基调。
不过,严格意义上的第一场“新年音乐会”是1939年12月31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后来,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一些影响,新年音乐会已然成为维也纳经久不变的文化传统,每年当地时间的元旦上午都会由久负盛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担纲演出,在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举行。
转瞬之间,时光已走过近百年。如今,不同规模、不同风格的新年音乐会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成为很多城市新年期间的重要演出活动。然而,无论从演出质量还是影响力来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然是无法超越的。
“施特劳斯”圆舞曲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演奏曲目上有着自己固定的传统。近百年来,音乐会主要演奏的都是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俩的作品,尤以通俗易懂的圆舞曲为主。
小约翰·施特劳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音乐创作上的成就远超其父亲。
在奥地利的音乐史上,诞生过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级作曲家,然而小约翰·施特劳斯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创作的作品篇幅短小,旋律优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现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会上演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等其他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音乐作品。每年的演奏曲目虽会做适当调整,但是有两首曲目必定上演,一首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另一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
《拉德茨基进行曲》
老约翰·施特劳斯的知名作品虽然不多,但仅凭一首风靡全球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就足以让他名留音乐史。这首作品实在是太过火爆了,即便在遥远的东方,我们对它也是耳熟能详。
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都会约定俗成地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比如,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由卡拉扬担任指挥。当曲子响起的时候,观众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打起拍子。卡拉扬转身面朝观众,指挥全场观众在高潮乐段时整齐拍手,在安静的乐段时停止拍手,力度强弱分明。观众作为“打击乐声部”参与音乐会中,场面其乐融融。
在古典音乐演出中,通常忌讳在音乐演出过程中出现噪声,即便是在乐章之间也禁止鼓掌。然而,为《拉德茨基进行曲》打拍子这个环节却成了一个例外,每次演奏这首曲目的时候,观众们都会做好跟随指挥家一起互动的准备,这也成了每次新年音乐会最有趣味的环节。
《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另一首必演曲目,素有“奥地利第二国歌”的美誉。
多瑙河宽阔而宁静,缓缓地流过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是维也纳市民心中的母亲河。1866年,奥匈帝国在战争中连连失利,首都维也纳的市民情绪低沉,这个时候非常需要一首能够团结民意、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来鼓舞士气,《蓝色多瑙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是一首意境鲜明的圆舞曲,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圆号仿佛在薄薄的晨雾中奏响,引领我们想象着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碧波荡漾的多瑙河上,波光粼粼的美妙景象。
《狩猎波尔卡》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狩猎波尔卡》也是一首经常被演奏的曲目。既然主题是狩猎,那自然少不了猎枪。在古典音乐中,通常用乐器的声音来模拟现实中的声音。对于枪声,一般会借助大鼓、小鼓或响板来表现。然而,又有什么乐器能比一杆真实的猎枪更具表现力呢?所以,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狩猎波尔卡》时,我们会看到打击乐声部的某一位演奏员掏出一把真实的枪,将其高高举过头顶,“啪啪啪”,虽然打的是空包弹,但这狩猎的氛围瞬间拉满了。
谁来执棒当指挥
指挥家作为交响乐团的灵魂,不仅负责演出当天的指挥表演,更会在日常排练时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以求将乐曲的精髓完美呈现。不同的指挥家会把作品处理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版本,这正是指挥艺术的魅力所在。因此,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大家翘首期盼指挥家人选的揭晓,唯有那些在国际上最具声望且最有实力的指挥大师才有资格当选。
2025年恰逢小约翰·施特劳斯诞辰两百周年,意大利指挥界的传奇人物——八十三岁高龄的穆蒂再度出山,第七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这些叱咤风云的指挥大师将和音乐会的那些“老传统”一起,成为人们对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永久的记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