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广蕊
每到春节,返乡过年就成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头等大事。蒲公英中学的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随父母往返于大都市和小乡村,因此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能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
“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是他们的一项寒假实践作业,通过收集照片、文字、视频、实物等方式,汇聚老物件背后的古老故事和亲情记忆,为的是与自己的亲人和家乡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
因为这项特殊的作业,同学们第一次用好奇的眼光探索自家那些看起来陈旧且不被人注意的老物件。在与自己的长辈聊天儿,询问那一个个老物件“身世”的过程中,同学们开始学会与亲人交谈,与家乡重建连接。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师生收集到的老物件吧!
香包是我老家陕甘一带流传的配饰,由香草和五彩的布料制成,据说有驱蚊功效。
这个香包我从小就带在身边,是奶奶在我三岁时亲手为我缝制的。粉色布料搭配珠子与挂绳,尖头圆身,鼓鼓囊囊的。淡黄吊穗从两侧垂下。香包的正面缝的“园园”两个字就是我的小名,背面缝着“吉祥”二字,寄托了奶奶对我的祝福与期望。
老一辈人总说睹物思情,果真是这样。当我触摸香包时,粗质的布料和凸起的绣字总会让我想起奶奶叫我“园园”时的样子。如今,奶奶已经过世,每当看到挂在墙上的香包,我都不禁拿下来闻一闻,淡淡的香味带我追寻回忆……
这双布鞋是姥姥在1984年给两岁的妈妈做的。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鞋,大人就在白天干完农活儿后给孩子做鞋子。这鞋底是千层底,是姥姥一针一线纳的,鞋里鞋面都是用旧衣服改做的。当时能穿上这么一双鞋就能让孩子乐开了花呢。
这双鞋承载着姥姥对妈妈的爱,也能勾起妈妈对小时候的回忆。
我的爷爷是一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我父亲小的时候,爷爷就教育他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虽然我的父亲没有读好书,却也在为国家的建设努力奋斗。后来,爷爷又教导我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但我当时太小了,没能完全理解爷爷的意思。直到前年看到了爷爷的“光荣在党50年”勋章,我才明白爷爷为什么拥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原来,报效祖国的信念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在爷爷的心中深深扎根了,这枚勋章就是见证。
这个闹钟的“年龄”比我爸爸的年龄还大,爷爷奶奶一直把它珍藏到现在。
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曾在距离青海省格尔木三千米的一个半军事化管理的兵团工作。这个闹钟是当时和奶奶关系最好的同事送给她的。那个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有些东西需要跑到格尔木才能买到。爷爷奶奶说,每次去那里都要乘坐大
这双精美的小老虎鞋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是我的太姥姥在1971年给我的姥姥做的。
当时,小老虎鞋的眼睛还是老姥姥帮着绣好的,鞋底也是手工纳的千层底。它是我的太姥姥做的第一双老虎鞋,拿起它的时候还能够闻到一股烟草的味道。它的布面虽有点儿陈旧,但小老虎的形象和颜色的搭配恰到好处。直到现在,姥姥仍一直珍藏着它,舍不得扔掉。
这个围嘴儿在我们老家土话里叫“转脖”。它是我堂哥家的二女儿小时候用过的,是她的姥姥做的一个老虎造型的围嘴儿。我们那个地方很少有擅长刺绣的人,十多年前我回老家时看到它,就被其外形吸引了。这个老虎的造型、布料以及颜色搭配真的很别致。
由于二侄女已经长大不需要围嘴儿了,我就把它要了过来,一直放在家里保存着。
这个盒子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一个嘎查(村子),小小的它像极了“月光宝盒”。听家里的长辈说,这个小盒子大约诞生于1960年,经过代代相传,现在到了我手里。
我依稀记得舅姥爷说过,这个小木盒子是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亲手做的。那时候的木匠没有现代机械的辅助,全凭自己过硬的技术来打造出一件又一件家具物件,堪称能工巧匠。小盒子用柳木制成,成型后又刷了油漆防止风化,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这盒子至今已经使用了六十多年,依然可以使用。它起初被用来放调料之类的东西,后来随着时间推移,舅姥爷家里有了其他替代品,它就被用来放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近几年,舅姥爷把一些老人留传下来的钱币,例如清朝铜钱、民国银币等放在里面。我对舅姥爷软磨硬泡了好几次,他才答应把这个盒子送给我。
相信每个人的家里都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手电筒,然而随着手机的普及,它的功能逐渐被替代了。也许此刻,它正躺在你家里的某个角落,身上已布满灰尘。
我家的手电筒外观普通,外壳是用铝做的。如今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发现它的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凹凸不平的表面映衬着我儿时的淘气,也印证了我对它的情感。它就像是照亮我人生之路的一盏明灯——初中下晚自习后的每个夜晚,都是它陪着我度过的。在农村泥泞的小路上,没有路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手中的这个手电筒。
遗憾的是,现在这个手电筒被其他电子产品“孤立”了,但是我的心中依然有它的位置。我想它不仅仅照亮了我的童年,也治愈了我的人生。
同学们以往对艺术展的认知多局限在绘画作品的展示上,对家中的老物件也很少了解,很少有人会将二者关联起来。我们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打破学生对艺术展的刻板印象,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创作与表达离自己并不遥远。
看到师生们分享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其所蕴含的文化感、时空感、亲情与乡愁在当今社会中是有广泛共鸣的。这个实践活动也从一个老物件主题展转化为真实场景下的教育案例,同学们在与老一辈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精神成长。
我们希望借此契机,向社会公众、蒲公英中学捐赠方以及志愿者们展示一幅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图景,共同发现与分享老物件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