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 来源:中国报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国,新能源,汽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7 11:30
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文 |《中国报道》记者 王焱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汽车集团时强调,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随后的10年间,我国汽车产业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历史机遇,着力创新发展,实现了换道超车,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新三样”之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3日发布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新能源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过去一年取得诸多突破性成绩
中国的汽车产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从此次发布的最新数据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2024年取得诸多突破性的成绩。
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万辆之后,2024年的销量毫无悬念地突破千万辆。2013年时,这一数据还仅为1.7万辆,只用了5年时间,2018年就突破100万辆,达到125.6万辆。4年后的2022年,突破500万辆,达到688.7万辆。这些数据放到一起,可以清晰看出这10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极其迅猛,无可阻挡。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年度市占率继2023年突破30%后,2024年再次突破40%,并且在2024年下半年按月份的市占率已经突破50%。预计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年度市占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新车市场的主销产品。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2024年12月12日的媒体沟通会上乐观预计,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到2027年将达到90%。
凭借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绝对多数。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1797万辆,同比增长23.1%;销量占有率达65.2%,同比增长9.2个百分点。可以说,通过更换“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在10年间发生根本性改变。销量榜前十名的汽车品牌,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已拿下四席。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则展现出“统治力”,在销量榜前十名中斩获8席。此外,30万元人民币以上中高端市场中,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赢得一席之地。
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此次发布的最新数据还显示,2024年,我国出口汽车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在整车出口前十名的企业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达43.3万辆,同比增长71.8%,增速位列中国汽车品牌第一。
实现全球领先背后
中国汽车工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晚、底子薄。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美日等国的汽车企业也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着手开展辅助驾驶等智能化技术研究,比中国更具先发优势。短短10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何以实现全球领先?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亲眼见证了这10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崛起,“2014年时,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汽车工业发展趋势苗头已经显现,中国迅速抓住了这个关键窗口期,坚定走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他回忆道。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在促进消费、推动智能网联发展、稳定和促进外贸增长等方面集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中国各级政府也一直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需求,从税收、用地、审批手续、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不断推出、调整各种产业政策。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多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汽车金融贷款等,此外还包括一些针对二手车市场的政策,都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
崔东树也认为,国家推出的报废更新、以旧换新等政策对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有很大帮助。在报废更新中,选择新能源车比燃油车会多5000元的报废补贴;在以旧换新中,新能源车也比燃油车高3000元左右的补贴。这些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消费者购买新源汽车的热情。
充电是否方便,一直是许多新源汽车意向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21年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充电网络布局、安全监管、技术研发、标准建设、试点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规划,引导行业加强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性能,促进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高质量发展。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累计建成超1200万台充电基础设施,95%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
中国坚定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敞开大门搞建设的发展策略也是一个关键。2019年,美国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首座海外工厂在上海开工建设,当年年底建成投产。当时,也有不少看法担心特斯拉进入中国会冲击到本土品牌的市场。如今,事实证明适度竞争压力带来的“鲶鱼效应”,让更多中国企业品牌发展得更快更好。
此外,中国巨大的市场、完备而高效的产业链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成本优势。据悉,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再次迎来关键突破。鹏辉、中航、亿纬、宁德、国轩等多家电池厂商全固态电池产品已经进入试制实测状态,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产业化进程正在加速。
“近年来,随着技术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中国制造的新能源电池成本大幅下降,带动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大幅下降,从而让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在面对燃油车时,竞争力大幅提升。”崔东树说。
潜力巨大但也伴随挑战和风险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34%。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呈高速增长态势。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市场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2024年2月一次行业论坛的专家媒体交流会上预测,新能源汽车将占到市场的主导地位。从短周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在2026年将超过50%;从中周期来看,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达到1亿辆,市占率超过7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有望达到3200万辆。
另有业内机构测算,202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85亿美元,占全球市场规模的比重会继续保持在60%以上。
相关政策的出台也将继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潜力。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氢能首次被明确纳入能源管理体系。截至2024年8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约25903辆,预计今后会出台政策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将于2025年4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首次对L3级(可以在限制条件下执行部分功能决策的自动驾驶模式)及以上级别的个人乘用车自动驾驶上路通行作出具体规定,并对自动驾驶车辆事故责任划分进行细化。条例的出台,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各大新能源汽车企业有了更明确的法规依据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预计将带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次升级换代。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以及智能化、车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技术进步,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当然,机遇也伴随各种挑战和风险。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日益走向成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可能会逐渐减弱,届时,一些不能适应新市场、新变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恐怕会被淘汰。实际上,在2024年,也有一些被视为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停产、“爆雷”的消息,应当予以重视。
海外市场的风险也不能忽视。2024年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为期5年。根据文件,欧盟将对被抽样的中国出口生产商征收如下反补贴税:比亚迪被征收17%,吉利被征收18.8%,上汽集团被征收35.3%,其他合作公司将被征收20.7%的关税。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将被征收35.3%的关税。虽然目前中欧双方技术团队正在进行磋商,也有消息表示有望达成取消关税,但当前形势下,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不确定性无疑在增加。
崔东树表示,加征关税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以及国际电动汽车发展有短期不利的影响,对欧盟出口会暂时受阻。但未来还会恢复增长,毕竟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较强的世界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