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国:从“鲶鱼”到守擂者

  文/龚佳枫

  特斯拉,无疑是当前电动汽车领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2024年特斯拉销量虽然首次出现了下滑,但仍以179万辆的全球销量坐上纯电动汽车(BEV)领域冠军宝座,小幅领先比亚迪约176万辆的纯电动汽车销量。

  但特斯拉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个如今在全球电动汽车领域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巨头,其发展历程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史诗。从2003年创立之初就艰难起步,到2008年才有首款车型Roadster交付,随后便是年复一年的亏损。2017年,特斯拉净亏损22.4亿美元,账面上仅剩33.67亿美元的现金,而其仅长期债务就有94亿美元。

  2018年,我们在讨论特斯拉能不能挺过去。

  到了2019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特斯拉销量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一骑绝尘。从2020年1月国产特斯拉交付开始,其交付量蝉联新能源汽车市场第一,占据中国电动汽车市场30%的份额,3月份销量首次过万。彼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在“拄着”政策的“拐杖”在走路。

  2020年,我们讨论的是,特斯拉如此“攻城略地”的态势对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究竟是“鲶鱼”还是“鲨鱼”。

  时间给了我们答案。特斯拉不仅挺过去了,而且活得非常好。2024年,特斯拉已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并早已助力其首席执行官马斯克(Elon Musk)成为全球首富。很显然的是,特斯拉也没有一家独大拿下中国新能源市场多数份额。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长为全球瞩目的焦点,2024年产销纷纷突破1000万辆大关,并占据着全球60%左右的市场份额。

  本期会客室,我们再次邀请到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汽车分析师张翔博士,与他交流特斯拉近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度剖析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

  雷克萨斯能否复制特斯拉的成功经验?

  特斯拉的发展历程就像一曲“冰与火之歌”,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艰难的挑战。仔细梳理特斯拉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上海超级工厂的落地投产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2019年底投产以来,对特斯拉全球产量的贡献显著。2024年,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量超过91.6万辆,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需求,还出口至亚太及欧洲市场。这表明上海工厂已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的核心生产基地之一,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球市场的供应能力。

  同时,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也显著推动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2024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达到65.7万辆,同比增长8.8%,中国已经成为特斯拉全球最大市场,全球销售量中有37%在中国,超过美国本土的35%。

  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并没有被特斯拉“蚕食”,反而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130万辆左右,彼时特斯拉销量在15万辆左右,市占率为10.8%。随后,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攀升,特斯拉在中国的销量也是一路高歌,不过市占率始终在10%左右。

  2024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286.6万辆,特斯拉销量仅占5.1%。这表明尽管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仍在增长,但整体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品牌的市场份额也在快速提升,特斯拉带来的“鲶鱼”效应发挥了作用。

  特斯拉高效的生产模式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其领先的技术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了借鉴作用。例如,特斯拉创新采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正在多家汽车制造商中被应用,小米汽车等就引入了大压铸、一体化底盘等模式,其技术能力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赶超了特斯拉。

  2月5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市金山区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公司,这是自中国2022年起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落地后的第二起外资独资汽车工厂建设案例。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是在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以后落地上海的第一家外资车企。

  对于这一案例,张翔博士表示,雷克萨斯采用独资模式,其在经营权上更自由、效率更高,也避免了技术泄露的风险。同时,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口碑和市场份额都接近一线品牌豪华品牌。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购买力强,因此对雷克萨斯国产化的市场前景看好。

  不过,张翔博士认为,雷克萨斯是传统的豪华车企,其新能源汽车目前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不够强,其销量规模也非常有限,因此国产化不会对中国新能源格局造成很大冲击。“特斯拉开创了在中国本土化的道路,对其他独资车企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过,雷克萨斯的体量、产品结构和特斯拉不同,当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和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时一片蓝海的情况也不相同,如今本土竞争对手众多,我认为特斯拉的成功难以复制。”

  特斯拉如何应对中国市场新秀“踢馆”?

  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很多,产品价格区间覆盖范围很广——从20多万元到100多万元,比亚迪、理想、吉利旗下多个新能源品牌等中国市场诸多新秀,都是特斯拉有力的竞争对手。从各大车企每次开新车发布会就要拉出特斯拉进行对标,也可以窥得出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力。

  特斯拉的竞争优势在于其定位高端市场,并且早早布局全球市场拥有全球知名度,马斯克个人影响力也为特斯拉品牌带来了“流量”加持。谈及这一现象,张翔博士表示,当前中国车企也有诸多知名度高的车企领导人站在幕前,如小米汽车的雷军、蔚来汽车的李斌,他们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为品牌赋能,这是效仿特斯拉开创的汽车发布会带货模式。

  “马斯克作为全球首富,并且进入美国政坛,其影响力更大。然而,汽车价格昂贵,将粉丝转化为车主的作用有限,马斯克的故事也是有保鲜期的,对流量的期待不能无限放大。特斯拉在10年前是明星,但随着近些年诸多国产品牌的迅猛发展,特斯拉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在减小,拼到后半场技术实力尤为重要。当然,特斯拉定位高端市场,高举高打的策略能让其在5~10年内维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张翔博士分享了他的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正在萎缩。对此,张翔博士表示,市场竞争此消彼长,是基本规律也是正常现象,一个品牌很难成为常胜将军。当然,特斯拉有其需要正视的问题,例如产品组合单一,依然在靠早期的爆款打市场,新车型开发速度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份额自然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特斯拉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过了高峰期,在当下新能源汽车百花齐放的时代,市场份额难以再提升,被超越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此外,其核心研发团队都在美国,参与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速度优势也不明显。未来三年,如果在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没有突破,特斯拉无法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张翔博士如是说道。

  他还提到,特斯拉核心竞争力FSD自动驾驶系统局限在北美发展,入华时间多次“跳票”也影响了用户信心,随着比亚迪百万级豪车入局,华为鸿蒙智行、小鹏汽车等在智驾领域的奋力追赶,特斯拉将有可能从引领者转变为跟随者。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月25日,特斯拉在中国推出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汽车智能化的战局似乎又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写在最后

  自创立之初,特斯拉便置身于重重挑战之中,甚至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然而,凭借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对未来电气化转型的坚定信念以及卓越的长远投资眼光,特斯拉一路披荆斩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自身技术路线的争议不断,特斯拉再次面临诸多困境,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未来,特斯拉将走向何方?它又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时间的轮回再次为我们揭晓答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