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出海,土耳其成为“新蓝海”?
- 来源:国际汽车设计及制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汽车,行业,土耳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3 10:26
本刊编辑整理
回望2024的中国汽车产业,价格战层出不穷,新技术迭代迅速,变革浪潮中从主机厂到零部件企业,都迎来了极度白热化的本地竞争。
而在这一过程中,风起云涌的本土市场环境也孕育了诸多里程碑式的突破。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此外,国内新能源车月度渗透率首超5成、自主市场市占率超6成、汽车出口巩固世界第一。
2020年至今,中国汽车海外年销量从不足100万辆迅速增长至约600万辆,在2023年度就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国内市场“内卷”残酷,将目光放向海外市场是诸多企业的破解内卷的方法。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汽车国内销量2557.7万辆,同比增长1.6%,尚低于2017年最高点241.1万辆;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1158.2万辆,同比增长39.7%;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汽车出口量位居前三。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巴西和英国。
然而,出海≠出口。
据罗兰贝格的报告显示,预计在2030年中国车企的海外销量中,约50%将来自本地化制造。近年来,多极化格局在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大棒砸下给企业“出海”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除了市场潜力,营商环境和供应链的安全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税等都在考量范围之内。如何构建国际化总部、属地化运营体系,如何打造本地化的全价值链能力,都是企业需要思考的课题。
为什么是土耳其?
2021年比亚迪汽车出口仅1.54万辆,但到2023年已增至25.23万辆,增长了15倍,在整体销量中所占比重也从2.13%提升至6.21%,今上半年更达到12.61%。2024年7月,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与土耳其工业科技部长卡希尔在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见证下签署新工厂投资协议。
据悉,比亚迪将投资约10亿美元在土耳其西部港口城市伊兹密尔附近的马尼萨市建立一座年产量达15万辆汽车的生产基地以及配套研发中心,预计2026年底投产,主要生产电动汽车和混动车型。比亚迪的投资给行业带来哪些借鉴意义?
“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也紧随其后,瞄准了土耳其市场。”上锦天城律所出海律师、全网500万粉丝头部商事法律博主侯朝辉律师在其“从比亚迪豪投土耳其10亿美金看汽车行业出海土耳其的优势”的主题演讲中分享道。
在全球经济下行与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出海成为了寻找新增长点的关键路径。土耳其,这个地处亚欧十字路口的国家,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健的经济基础、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以及政府的激励措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已然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新蓝海”。
正如中国汽车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汽集团教授级高工&原上汽大众厂长协理张书桥教授分享的那样,“2023年在土耳其汽车生产的量数是140万辆,年复合增长率是7%。土耳其的汽车供应链也比较完善,有超过510家汽车供应链企业。可以说,土耳其之于欧洲,正如墨西哥之于美国,中国企业要把握土耳其市场的机会。”
据土耳其最大咨询公司Consulta大中华区负责人章怡介绍,土耳其每年的汽车销售量超过100万辆,土耳其汽车销售总量的71%是进口的,销售前三品牌分别是为菲亚特、雷诺、福特。中国生产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含沃尔沃)为8.8%,上升空间很大。目前,电动汽车占市场总销量的9.3%,
预计到2032年电动汽车占有率将超过30%。虽然当前中国品牌在土耳其汽车市场份额并不高,但其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此外,土耳其虽不是欧盟成员国,但与欧盟有关税同盟关系。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这给中国车企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土耳其生产的汽车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土耳其政府发布公告,对在土耳其投资设厂的汽车厂商将享受投资鼓励政策,只需缴纳10%关税。
“中国在电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份额以及成本优势,让欧洲忌惮,并且开启反补贴调查并且增加关税。土耳其是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出口国,70%的汽车产能都是供应给国际市场的,并且有大量的汽车研发和设计中心,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在我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汽车出海可以考虑土耳其作为一个很好的跳板。”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家陆盛赟分享道。
机遇中,挑战暗涌
汽车行业出海,可以让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带来喘息之机,但挑战依然存在。除了不确定的国际关系、当地的营商环境、市场前景等,张书桥教授和陆盛赟都提到了一个点——欧洲对于车企碳排放管理标准于2025年进一步收紧,这将倒逼欧洲本土的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而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要进入这一市场的门槛也将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也提到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推动产品碳足迹规则国际对接。
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让我们系好安全带,即刻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