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视角下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
  • 关键字:多元共治,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 发布时间:2025-03-23 16:41

  盛丽娟,孙 芸

  (高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甘肃张掖 734300)

  摘 要:当下,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其监管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监管主体单一、监管手段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为提升监管效能,保障校园食品安全,本文聚焦多元共治视角,提出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公众协同监管体系以及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加大法律法规修订和执行力度、提升师生食品安全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多元共治;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校园食品安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多方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然而,目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监管合力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创新监管模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显得尤为关键。这对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多元共治视角下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监管主体单一

  以往,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这些部门虽具备专业能力,但面对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学校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主体,资源配置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学校作为直接责任主体,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参与度不足。部分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将食堂管理简单等同于后勤事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过于关注经济利益,主动参与监管的意识淡薄,未意识到自身在保障校园食品安全中的关键作用。社会公众虽有参与意愿,却因缺乏有效渠道和激励机制,难以融入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致使监管合力难以形成、监管效果不佳。

  1.2 监管手段落后

  以往,校园食品安全监管高度依赖人工检查与抽样检测。人工检查受监管人员专业水平、工作强度和时间限制,无法实时监控校园食品生产全过程,存在诸多监管盲区与漏洞。抽样检测因样本选取局限、检测频次低、周期长,难以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各监管部门间、监管部门与学校及企业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缺乏高效数据交互平台,信息流通不畅。监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关键信息,无法迅速响应,严重影响监管的时效性与精准性。

  1.3 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虽已出台校园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但部分条款实操性较差。例如,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责任界定模糊,对校园网络订餐、自动售货机食品销售等新兴业态缺乏明确规范,监管部门执法时面临法律依据不足问题。此外,法律法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部分学校和企业对法律法规理解不深,未将法律法规要求落实到行动。执法中存在处罚力度小、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威慑力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2 多元共治视角下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2.1 构建四方协同的监管体系

  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是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主体。政府在政策与执行方面应起主导作用[2]。政府应完善食品安全法规,细化标准规范,保障监管有法可依。此外,应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提升人员素质与执法能力,同时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多部门力量形成合力。例如,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多部门制订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通过网格化监管、智慧化监测等手段实现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实时监控食堂食材环节,保证食品来源与质量可控,并搭建信息公开平台,接受公众监督,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

  学校作为直接责任主体,需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监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食堂巡查、隐患排查与整改。严格把控食材采购渠道,建立供应商审查评价机制,确保食材安全。加强食堂从业人员培训与考核,提升其食品安全意识与操作规范水平。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管理体系,有效降低校园食品安全风险。

  企业应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法规,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内部质量管理,设立食品检测实验室,自检自控产品质量。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提升生产加工安全性与卫生性,同时与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及时反馈问题与隐患,共同维护校园食品安全。

  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营造全民共治氛围。家长可成立家长监督委员会或参与食堂开放日等活动进行实地监督。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食品安全公益组织等,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知识普及、风险预警与社会监督等活动,推动监管工作公开、透明。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曝光问题,引导社会关注。

  2.2 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科技手段,搭建具备高度集成性与协同性的校园食品安全全景式智慧监管信息平台,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举措。监管信息平台应具备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在学校食堂、食品加工车间、食品储存仓库等场所安装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食品加工制作过程、食品储存环境温湿度、食材库存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与传输,监管人员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查看监控画面,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同时,平台应具备数据分析功能,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的海量食品安全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如对食品原材料采购数据、食品销售数据、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等进行关联分析,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点与异常情况。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某类食品近期采购量大幅增加,但销售数据未相应增长,可能存在食品储存不当或过期风险,监管部门可据此及时进行核查处理[3]。

  此外,平台需要具有风险预警功能,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建立预警模型,依据历史与实时数据预测预警食品安全风险,达到预警阈值时自动向监管部门、学校及企业发送信息,促使其采取防控措施。同时,各地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监管部门发布政策、抽检结果等信息,学校上传食堂管理与食材采购信息,企业获取法规标准与监管要求信息,实现各方信息互联互通与策略调整。

  2.3 加大法律法规修订和执行力度

  完善校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实现有效监管的根本保障。立法部门应结合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实际需求,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与完善,细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安全标准与操作规范,明确各监管主体的职责与权限,确保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4]。例如,针对校园周边小餐饮、小食品店等经营主体,制订专门的管理办法,明确其经营资质、食品加工场所卫生要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标准。

  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普及力度,通过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专题讲座、线上宣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校、企业及社会公众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度与遵守意识。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企业的日常监管与指导,督促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将法律法规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需全方位构建并夯实校园食品安全违规行径检举及惩治制度体系,以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身食品安全违规行为的举报行动。对举报属实的给予相应奖励,激发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迅速展开调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同时,应大幅加大对违规企业及个人的处罚强度,全方位提高其违法成本,打造出具有强大威慑力的法律“紧箍咒”。

  2.4 提升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组织开展常态化且丰富多元的食品安全知识宣贯教育活动,是提升师生食品安全认知水平与自我防护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学校应当把食品安全教育融入学校整体课程架构中,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个体特征,精心编撰专门的食品安全教材或教学方案。借助课堂讲授、主题班会、课外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向学生系统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例如,可以举办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手抄报创作比拼、烹饪实操课程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浓厚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加大对教师群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教育引导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生,营造出积极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教育大环境。

  充分运用校园广播、公告栏、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络等多元化的宣传媒介,全方位、深层次地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科学知识以及典型案例,以此提升师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聚焦程度与防范意识。定期邀请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监管人员到学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向师生传授食品安全选购技巧、食品储存方法、食物中毒预防与应急处置等知识与技能。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设立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岗位,选拔学生代表担任监督员,对学校食堂及校内食品经营场所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反馈食品安全问题与建议。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形成“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5]。

  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校园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例如,消费者协会可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消费体验活动,邀请师生走进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检测机构等,实地了解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与检测技术,增强师生对食品安全的直观认识。食品安全公益组织可通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公益广告投放等活动,向广大师生传播食品安全知识与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与支持度。

  3 结语

  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是确保师生健康、维护校园稳定的重要举措。针对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挑战,本文提出了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公众协同监管体系以及实施“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加大法律法规修订和执行力度、提升师生食品安全意识等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为师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鹏,钟晓.智慧监管真的智慧吗?:基于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改革的案例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7(2):28-39.

  [2]王嘉,李春雷.回顾·反思·展望: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研究(1985—2019)[J].公安学研究,2020,3(5):68-96.

  [3]徐佳琳,林雯琦,孙必婷,等.基于食品安全的中山市烘焙食品产业发展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现代食品,2020(13):144-148.

  [4]万静.多部门联动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护墙[N].法治日报,2024-09-21(4).

  [5]钟娟,崔世林.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创新研究:基于社会共治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模式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30(9):42-49.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