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文/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中心小学 林燕媚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整体化、系统化的视角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围绕大概念, 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特定的问题和任务,组织学生展开结构化的学习活动, 将教授、学习和评价结合在一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 一体化的意识, 科学选择评价方式, 合理使用评价工具, 妥善运用评价语言, 注重鼓励学生, 激发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教师要紧扣新课标的要求, 设计“教—学—评” 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活动。

  一、基于问题, 对比写作手法

  开展大单元教学时, 学生会阅读不同的作品, 它们使用的表现手法各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引导学生找出各种表现手法并对比分析不同表现手法的特点,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作。

  “留取丹心照汗青” 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体会作品要表达的思想, 学会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教师要围绕以上内容设计问题, 如: “ 《马诗》《石灰吟》《竹石》等作品有什么异同点?请对比分析, 说说它们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总结该手法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发现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 用自然物象征某种人类的品德, 如《马诗》中的“马” 象征了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 《石灰吟》中的“石灰” 象征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竹石》中的“竹”象征了刚毅的品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若发现有学生对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的理解不够透彻, 可以再提出新问题: “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 分别找出运用象征、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 并对比它们的异同点。”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最后, 评价学生的解读情况, 看他们是否提升了辨析能力。若学生已经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 则可以让学生用象征手法创作一段文字,考查其知识迁移能力。例如, 在自主创作中, 有一名学生以“雏鹰” 象征稚嫩但不缺乏勇气的青少年。

  循序渐进的问题能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方向, 教师则可以根据其回答进行评价, 通过追问的方式再次引导。这样能让问题起指引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二、任务驱动, 厘清文体特征

  在大单元教学中, 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安排学习任务, 让学生分析某个文体的特征, 然后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 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等课文都属于神话故事, 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掌握“神话” 的文体特点。在设计大单元活动时, 教师要围绕“神话”这个概念设计一系列任务, 指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任务一为“阅读神话故事, 走入神话世界”,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神话, 并主动阅读各种神话故事。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各类优秀神话作品, 并总结神话的特点。任务二为“讲述神话故事, 了解神话结构”, 组织学生列出所读神话作品的大纲, 再根据大纲讲述故事。通过讲故事活动, 学生梳理出神话的结构。任务三为“对比不同文体, 辨析其中差异”, 教师要列举“神话” “童话” “传说” 等一系列相近的概念,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并辨析它们的差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起源、表达方式、特征等几个角度入手辨析, 进一步厘清“神话” 的概念。

  教师要避免直接灌输知识, 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自主探究, 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提供学习辅导, 帮助学生实现从单篇到群文阅读的过程, 全面掌握特定文体的知识。

  三、学科整合, 追溯知识背景

  利用学科整合法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 搜集与该主题有关的资料, 如发展历史、传说故事、作者生平等, 追溯作品的知识背景, 深入理解作品。

  在教授“传统习俗的传承” 单元时, 教师可以整合《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作品, 融入相关背景知识,如春节习俗的历史传承、与春节有关的传说故事、《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老舍的生平事迹等。背景知识必须和文本解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因此, 教师还要设置探究性问题实现两者的结合, 例如: “ 《腊八粥》中的主人公为何如此渴望喝腊八粥?” “在《北京的春节》中, 作者没有加入民间传说故事, 如果你写类似主题的作品, 是否会加入这些内容?” “你认为老舍的创作风格是怎样的? 《北京的春节》是否符合他的语言风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通过整合历史资料, 挖掘了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 发现腊八粥与腊祭有关, 是民众为了祭祀天地和祖先而制作的食物。

  在“教—学—评” 一体化的课堂中, 教师要注重跨学科知识与文本的结合, 必要时可组织相关的讨论。

  四、项目学习, 增强文化自信

  大单元教学承载的内容较多,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掌握写作方法, 更要引导他们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自信。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讨并完成任务。教师要关注学生设计项目、项目探索、提交项目报告的过程, 并及时给予帮助。

  在教学“传统艺术之美” 这个单元时, 教师可以将《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京剧漫谈》等作品整合, 设计项目式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从民族音乐、国画、戏剧中选择一个角度, 探究传统艺术之美。在学生设计项目时, 教师要观察其资料搜集情况, 提醒他们注重资料的多样性。例如, 选择“传统音乐” 角度的学生不仅要搜索相关文字资料, 还要懂得欣赏经典的古琴曲。在项目探索阶段, 要分析学生的探究是否深入且具有层次。如 “民族音乐” 主题, 可以从思想的角度入手, 分析其中是否体现了“仁” “义” 等中国传统思想。在提交项目报告阶段, 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表达。例如, 有学生表示,民族音乐讲究旋律内部的和谐之美, 讲究情感的融合,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 的概念。

  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尚不足以支撑他们完全独立地完成项目, 教师要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困惑, 帮助他们合理规划项目内容, 提升他们的项目完成度。

  五、实践活动, 鼓励创新应用

  大单元教学活动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融合, 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在评价时, 要关注学生的构思情况, 提出开放性问题, 鼓励他们表达创新想法。

  在“保护地球, 人人有责” 单元中, 教师可整合《只有一个地球》《三黑和土地》《青山不老》等作品, 组织学生阅读, 让他们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创设实践情境, 如写环保倡议书, 呼吁社区居民不要乱扔垃圾。教师可以加入讨论, 了解学生的构思角度,还可以提出建议, 如利用网络技术创新倡议书的形式, 或加入新内容增强倡议书的吸引力。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倡议书中展示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的工艺品, 让居民认识到利用回收的废旧物品也可以创造美。

  在“教—学—评” 一体化的课堂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度, 更要分析他们从哪些角度切入学习, 是否体现了创新理念。

  在设计小学语文大单元课程时, 教师要基于“教—学—评” 一体化理念,设计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课堂,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将教授、学习和评价有机整合在一起,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 罗 峰

  实习编辑 梁弘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