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为视角

  文/ 珠海市香洲区群贤小学 贺萍萍

  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指的是为帮助新生更好地接触新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而设置的课程。由于小学的教育方式与幼儿园截然不同, 学生常常出现入学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 所以学校要开设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课程, 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指出,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要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入学焦虑, 还能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笔者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困扰, 将校本资源和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应性课程, 构筑“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 的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

  一、绘本教学, 辨识校园区域

  小学校园面积比幼儿园更大、结构更复杂, 容易让新生感觉到陌生。故此在设计入学适应性课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 结合校园具体情况设计绘本, 给学生介绍校园各个区域的功能。再组织他们参加“探秘” 活动,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记忆、辨识各个校园区域。

  在“我们的校园” 一课中, 笔者设计了如下系列活动。在“校园探秘”这一教学活动中, 出示《校园区域》绘本, 在绘本上展示校园的平面图, 标注出校门、操场、教学楼的教室分布图、医务室、食堂、各教学功能室等重要区域。同时, 在绘本中引入主人公“小章”, 通过图配音的形式让其带领大家认识了解校园各个区域的功能。接着, 组织学生参加实地“探秘”。在校园的各个区域放置任务卡, 让学生结合绘本中的信息, 三五成群展开行动, 找到这些区域, 并完成各个任务。如, 让他们在校门口完成“向老师问好, 并前往自己的教室” 的任务; 在教室里完成“找到自己的座位, 并阅读课程表” 的任务; 在美术室完成“找到美术老师, 交上一幅作品” 的任务。最后, 再安排学生结合实践的情况, 交流讨论, 辨别校园不同区域的特点。例如, 让他们辨析: “想要玩游戏, 应该选择校园的哪些区域?” “在哪些区域中, 需要始终保持安静?” 这有助于学生辨析各个校园区域的功能。

  二、角色扮演, 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园的生活较为自由, 而入读小学后, 学生则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故而在设计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时, 教师应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组织他们参与角色扮演活动, 让其在演绎不同人物的过程中培养规则意识。

  “手拉手, 交朋友” 一课侧重指导学生学会与新同学交往, 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感与喜悦感, 获得积极愉快的心理情绪。同时, 要指导学生学习交往的方法与技能, 使之有助于他们在新环境中认识其他同学。

  由于新生自控力不足, 情绪容易波动, 因此在与同伴互动时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 在入学适应性课程中特别融入了角色扮演的活动环节, 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交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场景, 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之道。

  例如, 在一次角色扮演活动中, 我们模拟了这样一个场景: 一名同学在游戏时不慎冲撞到了另一位同伴, 两人因此产生了争执。通过情境的回放和角色的扮演, 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冲突的氛围, 并随后展开讨论, 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热烈讨论, 学生们一致认为, 撞人者应当主动向对方道歉, 寻求谅解。

  在此基础上, 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从源头上避免此类冲突的发生。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 “我们可以制定一条规则, 明确规定在游戏时不得故意冲撞同学。如果不小心撞到了, 要马上道歉, 并询问是否受伤。”

  在实施规则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避免单一的说教方式, 而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丰富资源, 设计具有体验性和认知性的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 引导他们了解规则、遵守规则, 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规则的设立和完善。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 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 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班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活融入, 多维安全教育

  小学阶段, 学生需要学会自主上下学, 提升安全意识。结合“上学路上”一课, 笔者设计了亲子类安全课程, 通过语言智能、运动智能和内省智能等多种方式, 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例如,组织亲子交流活动讨论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 安排亲子安全游戏进行实战演练, 以及开展亲子反思活动总结安全习惯。此外, 还设置了厨房安全、提防陌生人等其他安全教育课程。这一设计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实践活动, 整理书包技能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探索未知事物充满了兴趣, 但是, 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弱, 缺乏相关的技能。在设计入学适应性课程时, 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并组织他们参与实践活动, 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动手能力, 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在“开开心心上学去” 的“爱新书, 爱书包” 版块中, 我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旨在帮助学生们逐步掌握整理书包这一实用技能。该技能涵盖了“准备文具、分类整理、放入书包” 三大核心环节。

  课堂上, 我首先利用照片对比的方式, 直观展示了整齐有序的书包与杂乱无章的书包之间的差异, 引导学生们表达个人感受, 从而深刻认识到整理书包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还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整理观念。

  接着, 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 分享交流哪些物品是适合带到学校的, 哪些则不宜携带。这一环节加深了他们对学习用品的认识, 也为后续整理书包打下了基础。

  随后, 进入实践操作阶段。我鼓励学生们当场整理自己的书包, 并在他们整理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学习整理技巧, 我邀请班里整理书包较为出色的学生上台示范。他们一边整理, 一边详细介绍自己的整理方法, 如何快速分类、如何合理布局等。通过现场演示, 学生们纷纷表示学到了整理书包的技巧。

  此外, 我还设计了课后延伸活动,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为期21天的“整理书包小达人” 评比活动,学生们得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整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参与其中, 共同监督孩子的整理情况, 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整理技能, 还增进了亲子关系, 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是学生动手能力飞跃的关键时期, 教师要把握好一年级这个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 指导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 并指导他们在实践中迁移运用。久而久之, 学生便能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性课程设计是幼小衔接的关键环节。通过绘本教学、角色扮演、生活融入和实践活动等方式, 旨在培养学生的校园适应能力、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和生活技能。这些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过渡小学生活, 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 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入学适应性课程设计,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注: 本文系2021 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依托统编教材开展小学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 2021ZXDY033) 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