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仍是抵达深刻的重要路径

  李 淳

  ChatGPT 在大洋彼岸引发热议,特别是教育者围绕学生可能利用它完成论文而进行激烈讨论时,我们并没有对此表现出同样剧烈的反应,毕竟当时ChatGPT 的中文生成能力还一般,有所讨论也多集中在对其语意生硬或语义不通,且主题偏离、风格单一等的“吐槽”。总之,ChatGPT 被认为还远不能“拿下”我们深邃丰富的语言。但DeepSeek 的出现让人们无比吃惊地发现它完全颠覆了原有AI的中文输出能力,非但自然流畅,且能够根据语境展现合理、连贯和深刻的思考步骤。在经受广泛的检测后,DeepSeek 被公认为消减案头工作重负的利器,同时也引发震级不小的关于AI 可能导致写作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的担虑。人们一边欢呼文字事务的解放,一边对创作的意义产生严重怀疑,后者也是构成“AI 焦虑症”的重要部分。有关写作的集体低落情绪的诱因包括:被“擅写”的工具包抄时,人们对原本被视为深度素养体现的写作能力产生认知冲突,对由写作所建构的自身价值产生感知困惑;原有知识产权难以保障创作权益,作品一旦面世便有如“充公”,呕心所作不但即刻“不属于”作者,且有可能在AI 改写中被他人侵占——无法自证作品所属与被掠夺感都令人难以平静;一切创作终将成为数智养分,而数据的愈加庞大和文案生成的愈加快速、优质,将越发凸显创作个体之渺小与其写作能力之微弱。

  在这种作者性消亡的焦灼甚至创作者存在根基大为摇晃的不安中,人们迫切期待“侦破”AI 的不足,以获得肉身写作尚有用武之地的理由。随着“AI 仍旧无法全部代替人的创作,特别是充满个性化的创作”的发现,热爱写作的人再度找到自己动笔的凭借,那就是每位作者独有的写作的底蕴、知觉和精神是机器无法仿制的,即便有也是少量语言的叠影,人幽妙、私密的体验依然无法全部被侵吞。在我们生命的水面之上,无常的风和个体意志所雕出的波面,机器的计算永远难以吻合。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就是我们可以为之骄傲的东西,而高仿之物终究差一口气。

  教育写作尤为如此,教育的场景性要求教育者在进行创作时,需要结合教学场景进行详细的描述或是交织着论述以佐证观点,唯有人的写作能够赋予作品一种密切关联教育知识和互动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仍然需要通过写作透露其独有的思考以及生命的积淀,在写作中不断完成教学观点的深化和教育人格的重建。教育写作不需要用文字夸大教育的奇迹,却需要教师在逐字逐句中长出灵敏的耳朵以回听学生的声音。AI 指数级裂变的发展肯定还会在未来不断冲击我们,但是人真切的思考的流动始终会为作品带去一份鲜明度,当我们身处迷雾时,能够通过这种内在气息的感知,了然人类同伴在作品中深沉的寄意,并由此再度活化自身的书写气质。

  目前,AI 在长文“组装”上仍然露怯,在文章的逻辑关联上还存在漏洞,但不可否认它在不少文体上的出彩,特别是框架建立和金句频出上很是叫人心惊。AI 这些非凡的能力确实加剧了人生的荒诞感,作者性的消解也无时不在增加西西弗斯式的创作悲壮感,但无论如何,写作依然是我们抵达深刻的路径,是我们回到纯粹的灵性之中,完成自我补给和净化的独特方式。真正的教师“原创者”,对写作永怀敬畏,因为那是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也是对“教育消极”的不停歇的顽抗。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