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王”不断刷新背后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都,招商,竞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21:45
本刊记者 石青川
2025年3月11日成都的土拍大厅,空气里夹杂着咖啡、茶叶味道。当高新区桂溪街道64亩纯住宅地块竞价板最终定格在约27亿元的总价时,成都又一“地王”诞生了,现场响起零星的掌声——经过130多轮的竞拍,招商蛇口代表在座椅上终于松了一口气。
表面镇定,内心活动可能很丰富。大厅里所有的竞价企业都明白,平均下来31700元/m2的价格,意味着未来两年开发这块地想赚钱,得建上每平方米近6万元的房子。
这场看似寻常的土拍,是成都楼市的一个缩影。成交套数稳居全国前列的表面下,成都楼市供应与需求的变化也正悄悄翻涌。
成都土拍再现 “高溢价”
3月11日当天,成都一共有3宗高溢价的地块落槌。除了前文所述高新区桂溪街道这块,还有锦江区三圣乡板块、成华区槐树店板块。
其中锦江区三圣乡地块,起拍价为18500元/m2,成交地价25100元/m2,溢价率超35%;成华区槐树店地块,起拍价为14000元/m2,成交地价19500元/m2,溢价率近40%。
全国楼市还在企稳阶段,成都3块土地为何被追捧?
中指研究院四川公司总经理黄雪认为,从住房需求释放的角度看,近年成都并未出现所谓的需求萎缩,而是在“先租后买,先旧后新”的住房梯级消费体系下,进行了需求的分流。据中指数据,2024年,成都保持商品房约240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约1500万平方米的成交量级。
中指数据研究报告显示,成都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一。
成都楼市的表现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置业。成都文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勇就对记者透露,不少沿海地区的企业高管向他打听过成都在哪儿买房子好。“产业转移与产业备份肯定会带来外地人才的输入,这些人也会跟着产业发展置业,毕竟国家都产业备份,他们自己不也来备份一下?”他半开玩笑似的表示。
从北京回到成都从事文创行业的王灿也表示,对比北京,成都房价确实不高,其公司主创团队大多数是从北京、杭州等地来到成都的,近两年都陆续有置业的打算。
不同区域冷热不均
当开发商在土拍现场频繁举牌高新区地块时,近郊某项目建筑工地上,塔吊已经几个月没挪位置了。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是成都不同区域楼市供需结构的变化。
去年成都核心区新房库存并不多,成都市宅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道金发现,高新区新房长期“供需紧张”,2024年主城区宅地供应缩减超七成。新希望地产西部区域公司总经理宋延安透露,2023—2025年,成都核心区的供地量呈明显下滑趋势,特别是过去比较稀缺抢手的高新区、锦江区的供地量也在逐年减少。
中心城区核心地块土拍价格屡创纪录,但成都嘉禾兴地产集团总经理李为国发现,近郊区热门区域的地块却多以起拍价成交,还有多个近郊地块因故终止拍卖。
天府新区一个“网红盘”对外称开盘当天便已卖出八成房源。但开车往西30公里,温江区的售楼部门可罗雀。
尽管去年成都一二手房交易面积两项数据都“吊打”北上广深。但还有十几万套二手房挂牌量正像沙漏里的沙子,缓慢但无声地堆积在房产交易平台。
在桐梓林一个老旧小区,二手房平台上显示房主已经11次调整挂牌价。这套89平方米的房子从320万元一路降到268万元。
中介计算器按得噼啪响。来看房的外地年轻人皱眉一算:“首付80万,月供9000,工资兜不住。”贝壳找房的数据显示,成都二手房成交周期从45天拉长到87天,平均每套房要经历5.3次调价。
这场博弈的背后,多少有点供需错配的味道。被疯抢的依然是核心地段的网红楼盘与高端住宅,而外围区域以及那些品质不高的高密度产品几乎被置业者们无视。
产业丰则地产稳
降价销售与高溢价拿地,背后是现如今整个楼市的生存法则。
高新区这块地拍出高价并非偶然,李为国分析,2024年成都限购政策取消后,外地客群比重明显增加,“5+2主城区”区域部分优质楼盘热销;宋延安认为,成都是具备人口红利的城市,已从过去依靠单一落户吸引人口转向导入年轻高收入人才,这些人群对居住品质的升级需求推动着住宅市场的变化。
由新兴产业吸引而来,选择在核心地段置业的高收入人群,或是现在的地产企业最想争取的客群之一。
对于成都房地产市场如何继续保持韧性,中建西南院产城规划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松涛认为,城市发展要基于人,房子要服务于人,同时周边配套要让城市生活消费得起。
这块成都高新区相对核心位置、低密度的“地王”,也透露出日后地产市场的风向。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报告认为,核心地段的地价在持续攀升,说明目前投资拿地的逻辑非常清晰,即聚焦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和核心项目。
3月27日,成都金融城三期H10地块以楼面价41200元/平方米成交,半月时间,成都“地王”纪录又被刷新了。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