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怪才”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讲师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三轮车夫,大学,讲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8 17:15
2024年冬天,蔡伟在社交平台上开讲《古汉字字形溯源》公益课,引起人们关注。他37岁下岗,骑着三轮车拉人拉货谋生……人生低谷时,古文字学界泰斗裘锡圭请他去上海,参加《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后来3位著名教授联名向教育部写信,推荐他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如今,蔡伟已成为大学老师,出版过多部专著,还被评为第30届全国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获得贵州省“十大阅读影响力人物”特别奖。他是怎样实现人生逆袭的?
从小痴迷古籍,摆摊不忘学习
蔡伟1972年出生在辽宁锦州,爸妈都是普通工人。小时候,蔡伟就对文字有一种莫名的痴迷。每当看到生僻字或者难懂的句子时,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弄明白它们的意思。每当老师讲到古诗词或者古代文学作品时,蔡伟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高二时,蔡伟读了蒋礼鸿先生的《义府续貂》,更是对古文字产生了热爱。每次读着那些拗口的古文字和深奥的国学知识,蔡伟都乐在其中。他的语文和历史成绩非常好,数学和英语却差得一塌糊涂。由于偏科严重,1991年蔡伟高考落榜了,只好进入一家橡胶管道工厂当工人,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古文字的热爱和追求。闲暇时工友聚在一起打扑克,蔡伟总是找个没人的地方背古文。
那时候,很多古籍在旧书市场上买不到,图书馆也不外借。因为有些古籍当时只允许有一定学历或者专门研究的人员才能借阅,蔡伟连翻看的资格也没有。他就跑去找馆长软磨硬泡,对方才勉强同意让他抄写。光一本《尔雅》,蔡伟就抄了20天。
上班第一年,蔡伟就读了将近300本书。如此庞大的阅读量,从事文学专业的人都无法达到,而他是在业余时间读完的。
不料在胶管厂的第三个年头,23岁的蔡伟下岗了。后来他找了一个在招待所食堂当帮厨的活计,主要工作是揉面、做馒头,每个月只有100元工资,却每天忙到没有闲余时间看书。在这里干了1年后,思来想去,蔡伟决定摆地摊,做点小生意挣钱。
每天清晨,蔡伟都会从7楼的家中搬下20多公斤重的保温箱,骑着三轮车前往商场门口。他摆上香烟、饮料等商品,然后取出《庄子》《老子》等古书阅读。为了记下读书心得,他养成了用烟盒纸做笔记的习惯,并将这些笔记整齐地夹在书页中。
从此,蔡伟夏天在商场前卖冰棍,冬天卖炒花生和瓜子。每天蹬着三轮车早出晚归,还要顶着毒辣的太阳或寒冷的北风,他却非常开心。因为摆摊比在食堂赚得多,而且每天起码能看四五个小时书。
蔡伟这种一边摆摊一边研究学问的做法,却惹来不少客人挖苦,“上学不用功,现在来找补,晚了。”对于类似的话,蔡伟都是一笑置之,从不放在心上,如璞玉隐于尘世。
在此期间,蔡伟偶然认识了一位眉清目秀的漂亮女孩,名叫张月,在一家报社做发行员。女孩对蔡伟的学习精神和学识非常佩服,经过一段时间恋爱,两人牵手走进婚姻。他们的婚房是一套两室一厅的小房子,却充满书香气息。
锦州的冬天,气温低到零下10多度,由于交不起暖气费,屋内没暖气冷风直窜,简直和冰窖一样冷。蔡伟和妻子睡觉前要灌上热水袋,捂在被子里,或者下楼跑一跑,等身体暖和了再上去睡觉。尽管条件艰苦,还是无法阻止蔡伟对书籍的渴望。每隔两三天,蔡伟都要淘一些旧书回来,反复翻阅,做笔记。多年以后,蔡伟的许多论文著作素材,就来自这些笔记注释。
复旦教授推荐,参与“马王堆”编纂项目
随着儿子的出生,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妻子深知蔡伟对知识的渴望,风里雨里做兼职挣钱,对他大力支持。2000年,蔡伟倾尽积蓄购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借此踏入国学网络的世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频繁交流,让他收获颇丰。
从2003年开始,蔡伟频繁在国学网上发帖。一位国学版主——北大文字研究中心董珊副教授评价他:“蔡伟对古书的熟悉程度、引经据典的能力,仿佛是一位资深的老学者。”
2007年,张月病重住院,需要巨额的治疗费用。无奈之下,蔡伟只好向亲戚借了5万元。看着病床上形容憔悴、身体单薄的妻子,他的心中充满愧疚。张月每天风里雨里送报纸,辛勤劳作于家务事和照顾孩子,她是因为过度劳累才病倒的,而他却沉醉于古书之中。蔡伟紧紧抱住妻子,愧疚地在她耳边低语:“我真的很对不起你。”
张月不停地摇头,他心如刀割,泪水滑落。摆摊已无法维持生计,而古书的价值也无法换来一顿饱饭。蔡伟不得不改行踩起了三轮车,拉人也拉货。只要能赚钱,他什么都可以干。
每天路过图书馆时,蔡伟都心如猫抓,可理智告诉他:不能进去,你不是一个人在这世上活着,身后还有妻儿。在蹬三轮车的1年里,蔡伟竟没再读过1本书,他悲哀地意识到,生活已经跌入谷底。
蔡伟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写信给复旦大学的裘锡圭教授,倾诉自己的困境。信虽短,但字字透露出他的凄凉与无助。原来,身份相差悬殊的二人,还有一段渊源。几年前蔡伟在自学古文学时,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蔡伟在网上了解到,裘锡圭是这个领域公认的名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他写信请教问题。没想到的是,裘锡圭这位当时已是古文字学泰斗的人物,竟然给蔡伟回信了。信里不但解决了困扰蔡伟许久的问题,还给予这样一句评价:“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之后,两人经常通信,进行古文字交流。有一次,蔡伟看到裘锡圭在《文物》上发表《<神乌赋>初探》一文,文中引汉简《神乌赋》“佐子佐子,泣涕侯下”之语。对于“佐子”一词该如何解释,裘先生存疑。蔡伟立马致信给他,说自己认为“佐子”应该理解为“嗟子”,“嗟”也是一种感叹,并征引《尚书》等文献作为佐证。这个观点得到裘锡圭的认可,在《“佐子”应读为“嗟子”》一文中引用了蔡伟的观点。
后来,阜阳汉简《春秋事语》出土文献的发现,再次证明了蔡伟考据的正确性,由此可见他对于古文献研究高度的学术敏感性和扎实的知识积累。这不由地让裘锡圭对他刮目相看。
所以,当裘锡圭得知蔡伟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研究古文学时,就想帮他一下。恰好当时有个机会,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和中华书局及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正缺人手。裘锡圭就力荐蔡伟参加这个项目。蔡伟被聘为临时编撰员,月薪3000元,相当于他蹬三轮3倍的收入,而且免费提供食宿,为期1年。
放下电话,蔡伟含泪自言自语:“我不用再踩三轮车了。”张月得知消息后,激动得泪流满面,她说:“我知道你一定可以。”夫妻俩不由地相拥而泣。
蔡伟动身前往上海,很快适应了编撰工作。古文字的辨认工作十分困难,许多文字模糊不清。每支竹简需要一页一页翻阅照片并写下注解,一天只能完成一支竹简的注解工作。蔡伟对待工作非常谨慎认真,并虚心求教。他思路独特,文化底子深厚,每当同事前来请教,他总是耐心解答,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蔡伟以深厚的古文字研究造诣,赢得了古文字研究团队的高度赞誉。很多博士生开始叫他蔡老师,他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蔡伟多么想一辈子在这里工作啊,可是1年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结束工作后,他还是要回东北老家蹬三轮。裘锡圭觉得,以蔡伟的水平如果放弃做研究,实在太可惜了!
人生逆袭,当上大学老师
一起做编撰工作的教授们也一致认为,蔡伟具备成为古文字研究专业人员的潜质,便让他报考博士。2009年,在裘锡圭先生推荐下,已经38岁的蔡伟获得考博的机会。当时,复旦大学开始实施一项制度:两院院士、杰出教授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自主招收博士生。考题由导师自己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作为国内知名的古文字学家,裘锡圭有自主招生的权力。
但是按照规定,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而蔡伟只读过高中。最后,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3位著名学者联名写了推荐信,连同复旦大学的申请,一起报送教育部,请求特批蔡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经过审批后同意了这一请求。6月5日,蔡伟接到了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9级博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并正式成为裘锡圭教授的学生。蔡伟也有幸成为复旦百年历史上,首次被破格录取的博士生。
手握录取通知书,蔡伟内心激动不已。他迅速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父母、妻儿听到后惊喜交加。老父亲更是激动得用衣袖擦拭眼泪,感慨道:“我们家真是烧了高香了。”当晚,全家人破例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以示庆祝。
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2015年,蔡伟终于完成所有的课程学习,通过论文答辩,从复旦大学毕业,成为年龄最大、读博时间最长的博士生。出人意料的是,蔡伟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他已44岁,年龄明显偏大。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投递了二三十份简历,却没有任何回音。
就在蔡伟无比沮丧,准备重操旧业去踩三轮车时,贵州安顺学院忽然打电话告诉他:“您被我们学院破格录取,请前来报到。”蔡伟惊喜不已,他拿着手机激动地冲向厨房,告诉妻子这个好消息。两人高兴得蹦起来,激动的泪水涌出眼眶。
为了前往安顺学院报到,蔡伟坐了两天两夜火车。他还随身携带了80多箱古书,仅托运费就花了4000多元。令夫妻俩高兴的是,蔡伟被安排到学校图书馆,负责编写馆藏古籍书志。他是图书馆里学历最高的,同时教授大学语文、古代汉语和书法三门课程。曾经和他一起挨冻受饿的妻子张月也被安排在档案馆工作,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
此后,每当蔡伟站在讲台上,神圣感便油然而生。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能来读书,机会都不容易,要好好珍惜。因为,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他也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蔡伟喜欢独自一人待在办公室里,被古书包围的感觉让他感到很幸福。2019年,他出版了学术专著《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好评。
2021年,蔡伟被评为第30届全国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2022年,他又荣获贵州省“十大阅读影响力人物”特别奖。蔡伟不断攀登学术高峰,先后发表20多篇很有分量的学术文章,还出版了《古文献丛札》等几部书籍。
每当夜深人静时,蔡伟常回想起自己曾经摆摊卖馒头、捧书阅读、踩三轮车的日子。2024年,他特意回到当初摆摊的地方,看到街道依旧繁华,但摆摊的人已换了一波又一波,不由地感慨万分。
从三轮车夫到如今的安顺学院老师、副教授,以及国内大名鼎鼎的古文字学专家,许多人羡慕蔡伟的成功,希望从他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诀。蔡伟却笑笑说:“只是因为热爱和坚持。”
2024年冬天,蔡伟在社交平台上开讲《古汉字字形溯源》公益课,引起人们关注。他的励志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有网友说,尽管很多人都有梦想,但往往在追求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甘愿在平凡的日子中度过一生。我们应该像蔡伟一样,坚持梦想和热爱,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文/长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