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海归首创“认知症养老院”:给老人一个“家”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认知症,养老院,经验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8 17:20
她的母亲曾经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在母亲去世前的几年里,身为日本医科大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后的金恩京,未能科学地照顾好老人,她感觉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为弥补这个遗憾,也为了让更多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得到周全照料,她毅然辞职回国,结合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先进养老经验,创办了国内首家“认知症养老院”。
母亲离去,成为她心头永远的痛
金恩京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曾经是一名内科女医生,后考入日本医科大学读博,又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后头衔。2000年初,金恩京趁着假期回老家过春节,却发现刚满60岁的母亲有些异常:做饭时不是忘了放油就是忘了放盐,怎么也做不出金恩京记忆里“妈妈的味道”了。
第二天,母亲到原单位领退休员工慰问品时,在那条她走了几十年的路上丢失了!金恩京姐妹三人见母亲迟迟未归,急忙和父亲分头去找,但苦寻一夜未果。直到第二天早晨,她们才在派出所接到母亲。
金恩京带母亲去医院做检查,很快确诊了她是阿尔茨海默病(认知症)患者,这让姐妹三人头疼不已。因为她们都在国外生活,父亲的身体也不太好,医生又不建议把认知症老人带到远离讲母语的地方。无奈之下,金恩京姐妹只能请住家保姆照看母亲,她们随时保持跟父母的联系,只要有空就回家看望妈妈。“尽管我们曾试图通过亲情的陪伴来缓解妈妈的病情,但效果并不显著。”金恩京频繁地从日本飞回国内看母亲,每次回来都发觉母亲的认知能力在迅速下滑,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我们当时对如何照护认知症老人并不了解,所以每当跟母亲视频时,说得最多的就是叮嘱父亲和保姆,什么都别让母亲做,以防止她碰伤、烫伤和摔倒,尤其要防止老人再走失。”金恩京内疚地说,她和姐妹们没想过结果,这样的要求在保姆看来,就是让她们的母亲卧床或坐在轮椅上不动,整天待在家里,不准出门。
如此一来,金恩京母亲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还有了抑郁倾向,老人开始出现暴力倾向,烦躁的时候会打保姆和老伴,保姆经常向金恩京投诉。无奈之下,金恩京只能在父亲和大姐的建议下将母亲送入精神病院,希望精神类药物能对她有所帮助。然而,药物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让老人整日疯疯癫癫。于是,他们又把母亲接回家了。如此反反复复,一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母亲的病情不断加重,从不会说话到不会走路,从神志不清到意识模糊……2006年,她在患病6年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母亲离世让金恩京深感悲痛和遗憾,也让她反思自己这几年里做得不足的地方。金恩京觉得,自己在照护母亲的过程中并不称职,常常会因为母亲动作缓慢而催促,缺乏足够的耐心,以至于母亲后来总是用惶恐的眼神看向金恩京,可她却并没有感到不妥。每当金恩京要离开家时,总能看到母亲呆呆地站在门口……念及过往,金恩京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与痛苦。
2008年,金恩京到日本参加学术交流时,得知当地有专门为认知症患者设立的养老机构。她很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早晨,“认知症养护中心”里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厅,阳光洒进来,那些老人戴着首饰,喝着咖啡,每个人都化了妆,穿着漂亮的裙子,还会主动和她打招呼。
前去考察的金恩京惊讶不已:原来认知症患者也可以这样体面、有尊严地安度晚年啊!为了弥补对母亲的歉疚和遗憾,她决定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辞职回国,为认知症老人创建一个“家”
金恩京在日本考察后发现,这里的认知症看护理念和体系深受瑞典的启发。最初,瑞典与中国相似,也倾向于严格看管认知症患者,并定时给予他们精神类药物。但随着时间推移,瑞典相关人员逐渐发现,认知症患者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陌生的环境往往会使他们的精神状况恶化。因此,瑞典开始逐步引入“缓和照护”的理念,强调在熟悉、舒适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照护。
后来,瑞典率先创立了针对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机构,这一创新举措也为后来的“家庭式养老院”模式打下了基础。该机构为一栋两层小楼,内部布局宛如寻常家居,设有客厅、餐厅和卧室。在这里,认知症老人不光能保持正常生活节奏,还可以参与家务、烹饪、品酒以及庆祝节日等活动。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老人回归了正常的日常生活,寿命也得以延续。
金恩京专门来到瑞典,咨询当地“认知症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如何警惕老人的“最后一跌”?老人身体彻底失能了怎么办……瑞典人听后特别困惑:“什么叫‘最后一跌’,什么叫‘失能’呢?”他们根本没有这种概念。金恩京十分震惊,她发现瑞典的认知症老人即便摔了或者脑梗了,该做手术做手术,该做康复就做康复,相关机构不会任由认知症老人躺在床上。
从那天起,金恩京在瑞典重点关注3家“家庭式养老院”,发现他们并没有什么高超的医疗技术,只是在照护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以“尊重”为本。这3家养老院有900多位认知症老人,15年来,他们没有为任何一位老人插过鼻饲管。如果老人不吃饭,他们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变着法子哄老人吃。有的老人喜欢冰激凌,给他一点就特别兴奋,但如果老人连冰激凌都拒绝了,说明他是真的没食欲,不必强求。
2011年,金恩京做完相关课题后,决定辞职回国,创建一个专门照护认知症老人的养老院。她始终对母亲的离世心怀愧疚,既然遗憾无法补救,那就为和她一样患有认知症的老人,建立一个理想的养老家园吧!
为此,金恩京不惜辞掉了在美国30万美金年薪(约合人民币210万元)的工作。金恩京觉得,若能为那些像自己母亲一样无助的认知症老人成立一家专门的养老机构,比赚多少美金都更有意义。
辞职回国后,金恩京在北京顺义区成立了国内第一家认知症患者养老院——康语轩。为了老人的心理健康,金恩京把养老院设计得像家一样,没有服务台和护士站,甚至没有“白大褂”,只有客厅、厨房和身穿便装的照护人员,老人想做什么都可以。“不必太奢华,但必须让老人感觉非常亲切和舒服,像在家里一样。”她介绍说。
金恩京参与了每个房间的设计。有些老人已经不太记得自己的名字,金恩京在走廊两侧贴上了不同颜色的壁纸,这样老人就能根据壁纸的颜色,判断自己的卧室在哪里。在这里,老人也可以按照喜好布置自己的卧室。
金恩京和康语轩的工作人员,还会通过玩耍的方式带领老人锻炼身体,训练他们肢体的平衡能力,从而降低他们跌倒摔骨折的风险。
在这里,老人们可以自由进出,享用精美的餐食,可以弹钢琴,喝咖啡,听戏曲,逗猫,社交……甚至每个月还有红酒会。老人的房间里没有安装摄像头,走廊里也没有安装扶手,一切看起来都不太像养老院。
“不能因为生病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剥夺了他们享受生活的权利,也不能暗示他们是认知症患者,那样不利于老人们的生活和康复。”创办这家养老院的过程中,金恩京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大脑生病了,但他们依旧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充当“儿女”,用心呵护老人的记忆
创办康语轩这些年,金恩京一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很多老人刚进来时,眼神都是空洞的。为此,金恩京带着团队想尽了办法,他们将老人从床上扶到轮椅上,从卧室推进客厅,很多人就开始转动眼睛,寻找人群、阳光和花草。
有些老人“赖”在床上不愿动,金恩京团队就用戏剧、音乐、美食、小猫小狗等投其所好,吸引老人的注意力,再把他们哄出去和别的老人一起玩。老人的眼睛有了目标,慢慢就有了光。
一段时间后,老人们就会展露出很多不满足——不满足于只是躺在床上,不满足吃饭要人喂,不满足上厕所需要人陪着。这是老人们对于新生的欲望,也是金恩京团队对他们“循循善诱”后产生的好结果。
这些老人之所以找到金恩京,是因为他们距离死亡已经很近了。而真正的养老,在金恩京看来,就是要让没有多少未来的老人们保持生的欲望,而不是坐等死亡到来。既然是过正常的生活,老人就不能整天闷在屋里。
金恩京给每位老人安排的照护人员都会身着便装,以“儿女”的名义,推着他们在客厅、餐厅和楼下找人唠家常,聊爱好。“老李头,你家小孙子快结婚了吧?”“王姐,给大家唱一段豫剧《打金枝》呗!”这些看似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对认知症老人来说,却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
2020年11月10日,这家养老院成立了“海马记忆工房”,它也成为康语轩实践温和照护理念的重要场所。金恩京作为记忆工房的创始人,一开始选择让老人们无聊时做做针线活之类的手工。因为其程序性记忆,可以在认知症老人的大脑中保留很久。团队成员当时有各种顾虑:老人们能沟通吗?能安静坐下来做针线活吗?这对他们来说是不是太难了?但在金恩京的科学管理下,在志愿者和家人的陪伴和帮助下,记忆工房内的活动开展得热闹而有序。
爷爷奶奶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赞叹的书法、油画、手工作品。从简单的香包到充满艺术感的帆布包,他们安安静静地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佳作,甚至还将作品销售获得的款项捐给希望小学。然后通过赚“工分”,来换取可以在养老院通用的代金券,再到养老公寓内的小超市、跳蚤市场、咖啡馆购买喜欢的东西。
这也让认知症老人们向外界证明:他们依然是社会的一部分,依然可以帮助到别人。
2024年,金恩京又在北京房山区运营了另一家养老公寓。她特意选择了一个金融园区,旁边就是年轻人的办公空间。公寓大厅1楼开设了公开咖啡馆和小酒吧,旨在吸引年轻人前来,与这里的老年人共享一方天地。
闲暇时光,老人们也会坐在咖啡厅里喝杯饮品,和来往的客人们讲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这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自己依然是社会中的一员。
在金恩京看来,这里是家,也是一个小社会,有来来往往的家属和志愿者,有手勤眼快的护理员,有关注认知症的社会热心人士,有实践艺术疗愈的大学生……所有的能量注入于此,颠覆了人们对养老院的刻板印象,让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年人在被集中照护的同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十多年来,金恩京团队通过专业照护,改变了众多认知症老人的晚年生活。在康语轩,时刻能看到工作人员陪老人散步,聊天,跳舞,做手工……他们在用心呵护老人们被时间困住的记忆。
“没有人能躲过衰老,我们现在的努力,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带来更多的福祉和更体面的生活。”金恩京说,她愿意把余生都奉献给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事业,让认知症老人活得快乐、有尊严。
文/洁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