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破题青岛民营经济转型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经济,转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5-03 19:43
文 聂艳林
青岛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近期落下帷幕,青岛这座北方经济重镇再次以制度创新的魄力,为全国民营经济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青岛解法”。从“政策找人”的精准滴灌到“链长制+ 链主制”的产业协同,青岛正用系统性改革思维把握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逻辑,锻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与杭州“店小二”式服务不同,青岛创新提出“全周期陪伴”理念,将政府服务嵌入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从初创期的“创业服务包”,到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专属服务”,再到成熟期的“上市培育计划”,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闭环。这种精细化服务颇有成效:2024 年青岛45 家企业入选山东民企200 强,17 家进入前100 强,实现五年持续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通过“政策通”平台实现惠企资金全流程兑现,共有3.8 万家(次)企业完成线上申报,平台兑现资金共计35.97 亿元,将政策红利精准送达市场主体。
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本质在于打破传统政策供给的“大水漫灌”。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免审即享”奖励机制、中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等创新举措,青岛正构建起“金字塔型”企业培育体系。从雏鹰企业到瞪羚企业再到独角兽企业的梯度培育,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发展态势。2024 年新增1 家民营上市公司、3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和51 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成绩单,正是这种培育机制的阶段性成果。
同时,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青岛民营经济的“成长烦恼”也颇具典型意义。传统制造企业在环保压力下的产能瓶颈,科技型企业核心技术攻关滞后的发展困境,折射出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深层矛盾。有关数据显示,青岛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虽逐年提升,但每万家民营企业专利申请量仅为深圳的四分之一,这种创新能力的落差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短板。
如何突破创新瓶颈?青岛选择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通过“双湾计划”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引入产业基金破解融资难题;另一方面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市拥有3557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217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6 家“小巨人”企业的成绩单,标志着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更值得肯定的是,青岛通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设立天使母基金等举措,正在重塑“硬科技”创新生态。
近日召开的全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破除要素使用障碍”“公平开放基础设施领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等举措,直指当前营商环境的痛点。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将企业诉求转化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这种“问题导向”的治理思维正在重塑政商关系。2024 年全市民营投资项目4484 个,同比增加379 个,实现投资增长5.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3.4 个百分点,也是市场信心回升的直观体现。
然而,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制度供给的系统化。青岛通过制定《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办法》、设立“青岛企业家日”等制度创新,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化、法治化。这种制度重构不仅体现在政策文本层面,更通过“合成谬误”治理、精准把握政策“时度效”等实践,避免政策执行中的“撞车”现象。
展望未来,青岛需要在三个维度持续突破:一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破解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优化要素配置,构建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当政策赋能与创新突围形成共振,青岛完全有能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蹚出一条新路,为北方民营经济发展树立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