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青年与红树林的那些缘

  文、图/ 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 郭 峰

  1. 初遇红树林

  在喧嚣繁忙的城市生活中,人们时常忽略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位“95 后”青年却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爱上了种植红树,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追寻内心深处那份难得的宁静。

  这位“95 后”青年叫杨运,是海南当地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直到一次出海目睹了海洋环境的严峻现状,他毅然决定投身于海洋环保公益事业,成为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项目专员。从此,他的生活重心偏向了红树林修复,红海榄、白骨壤、木榄、海桑等各种拗口的树种名称扎根在他的脑海中。

  2. “海岸卫士”的无声呐喊

  在过去50 年间,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原始红树林因森林砍伐、毁林养殖、围海造田、水体污染、大坝建设等原因而消失。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风暴频发,红树林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风险正日益加剧。同时,外部干扰因素还在不断增多,如病虫害、水动力改变、淤积与侵蚀等,这些干扰因素具有长期性、积累性,且不断出现新的干扰,使得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越发复杂。

  如今,人们正逐渐意识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红树林保护区;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探索和研究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机制和恢复技术;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宣传等方式,人们了解了红树林的价值和面临的威胁,从而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动中。

  3. 新环保人的挑战

  杨运同其他海洋环保人一样,加入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后成功转型为一名公益项目专员,并肩负起执行“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退塘还湿’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利用项目”的重任。为弥补自身在红树林保护专业知识上的不足,杨运开始刻苦钻研,不仅借阅大量关于红树林生态、湿地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的书籍文献,还学习海南省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和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同时,他积极参加各机构组织的红树林专项培训和研讨会,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前辈们请教。

  项目筹备期间,杨运更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与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相关专家紧密合作,全程深度参与了项目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个阶段,他都与专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理念,以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后,项目团队顺利完成了本底调查、水质土壤采样及化验分析、本地红树物种的精准识别、气候气温与潮汐变化数据的全面收集与分析,以及滩涂高程的实地精确勘测等一系列关键工作。

  4. “点点青葱”初现

  2022 年12 月15 日,这对杨运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铁炉港“退塘还湿”项目修复地在经历了长达12 个月的精心筹备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动工的时刻。

  项目团队以前期得到的滩涂高程精确数据,以及红树树种潮间带的分布格局为基准,将废弃的鱼虾养殖塘按照1.1 米的高程进行土地平整工作。同时,项目团队还巧妙地按照“丰”字形的布局,对30 亩的项目地开挖了4 条漕沟与水渠。这一设计不仅确保了水系的贯通,还为红树幼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土地平整工作圆满结束后,无人机腾空航拍的瞬间令人无限感慨。曾经荒芜的废弃鱼虾养殖塘,如今已焕然一新,被精心规划并平整成了8 块整齐的地块。目睹这一转变,项目团队的成员们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并对后续的工作满怀信心与期待。

  平整工作结束后,项目团队并未停下脚步,马上又跟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生态学专家踏上了考察苗圃和采购优质种苗的征程。项目团队与专家通过对各种本土红树树种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性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正红树、红海榄、白骨壤、海莲、木榄这5 种本土树种作为项目的修复品种。

  在树苗的采购和运输环节中,“树苗很脆弱,一定要轻拿轻放,需抱住土球进行搬运”,这句话成为团队成员间相互提醒最为频繁的话语。自树苗抵达项目地的半个多月以来,杨运严格按照要求,每日两次为这些树苗进行炼苗处理,通过浇灌淡水的形式提高幼苗对修复土地的适应能力,进而提升其种植存活率。正是有了这样细致入微的照料,后续的种植修复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5. 从荒地到“海上绿洲”

  2023 年1 月14 日,终于迎来了红树种植的重要时刻。项目团队通过网上招募及定向邀约的形式,历时4 天,招募321 名志愿者来到种植现场。他们当中有铁炉港周边的青田村村民,有充满热情的大学生,有热爱海洋的潜水冲浪教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了。在这些志愿者中,不少家庭全员出动,其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只有3 岁半,年龄最大的是一位年近60 的阿姨。

  志愿者们一到种植现场,便迫不及待地换上了长靴,浑身上下洋溢着热情与干劲。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志愿者们迅速掌握了树苗的搬运技巧、种植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要求。随后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转运树苗,有的负责挖掘树坑,有的负责去除树苗的营养袋,有的负责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两位项目指导专家反复叮嘱:“大家在挖树坑时,务必注意深度,只需略过土球即可,过深会影响树苗的呼吸,进而大大降低存活率!”

  虽然大家的脚有时候会深陷泥里“不能自拔”,或者是全身“收获”满满泥土,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更多的是相互鼓劲,互相协作,把自己对环保及海洋的热爱都付诸行动。经过众人4 天的辛勤劳作,6000 多株树苗已整齐地耸立在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一株株树苗在滩涂上迎风摇曳,夕阳下,一抹橘红浸染红树,景色美极了。

  修复之路道阻且长,杨运深知补植树苗仅仅是修复工作的第一步,这位“95 后”青年的故事也远未画上句号。接下来,他与团队将加强项目地的养护与巡护管理,严格防控病虫害,防止入侵物种的干扰。他坚信若干年之后,曾经的这片荒地定会蜕变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海上绿洲”,重新焕发出属于铁炉港的迷人风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